嶺上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用怕!”
李彬開啟林永的手,說道:“混小子說什麼了,我只是沒想到譚晶家人是老熟人!你這沒早點說一下啊!”
“譚書記、王姨,失禮了,兩位別見怪啊!”李彬連忙拱手道歉道:“譚晶也從沒和我說過家裡長輩,我是真不知道瑞松是譚晶父親。”
譚書記拍了一下李彬後腦勺,說道:“你小子什麼時候知道禮貌的?你老子了?喊他過來聊聊!”
王姨在邊上拍了一下譚書記,“你好好和李彬說話,他現在也是做爺爺的人了!”
“沒事,王姨,這樣才有當年在草頭坡的感覺!”李彬一邊接話,一邊拿起電話就打,自家老爺子兩口子很快就下了樓,四個老人湊到一起,譚瑞松夫妻和李彬走到一邊的休息區聊話。
“瑞松,你們這保密工作做得好,譚晶在潤城大半年,每次見面都是李總李總的喊,這是一點都沒提起兩家關係啊?”李彬對譚瑞松抱怨道。
“起初真不知道譚晶是到你那邊,我們家老爺子知道,沒和我們說;她和林永走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知道,老爺子不讓說,怕你出手扶持,得不到鍛鍊”譚瑞鬆解釋道。
在李彬記憶中,譚書記最初是在草頭坡鄉做幹事,後來慢慢升任副鄉長、鄉長直到黨委書記。李彬父親在農技站的時候,鄉里缺駕駛員,老爺子就去兼著幹了一段時間。記得車輛好像是輛雙排的2噸小貨車,能拉貨,也是鄉里領導的座駕。農技站的事不多,老爺子給鄉里領導一開就是好幾年,坐的最多的就是譚書記,從譚鄉長做到譚書記,五六年就沒換過車。那時候的幹部任務多,做事也接地氣,李彬父親陪著譚書記大部分時間都在跑村裡,王姨是在鄉信用社上班,就在李彬老家隔壁一點。李彬家條件差點,老孃經常忙於田地裡的事,往往會遲了做飯時間,李彬那是還真不知道見外不見外的,下學看見譚瑞松經常端著雞蛋炒飯吃,稀裡糊塗就就了王姨家的小廚房,也沒客氣,不只是自己吃了個肚圓,走時還要端一大海碗,家裡還有幾個小的。
剛開始譚瑞松是不許的,只不過接受過李彬友好的身體‘交流’後就不敢反對了。當然在學校李彬也沒少幫譚瑞松出面,兩人年齡差不多,別看譚瑞松吃得好,但非常挑食,長的象根豆芽,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後來就跟在李彬屁股後面混了。
李彬讀高中的時候,譚書記升任副縣長。高三的時候,王姨還給李彬送過好幾次菜--大塊的滷牛肉,能吃好幾天的。後來李彬上大學後,兩家走動就少了,主要是李彬老子認為譚副縣長手上的事多了,不要給人添麻煩。春節回去倒是多多少少聽說過譚書記的職位變化,後來從縣政法委書記退居二線轉政協,直到退休。
在李彬的印象中,好象身邊知道的政府官員的升遷都和譚書記相似,在基層兜兜轉轉到四十歲左右,然後又在縣裡兜兜轉轉十幾年,能力和運氣結合好的才能突破縣級,升遷到市裡或省裡。
李彬有位堂伯,小時候就過繼給了鄰鄉的陳家,讀書是非常聰明的,畢業後回到公社,也是一干就是十幾年。後來到了縣裡,很是做了些實事,李彬知道的兩件事,一件是修建曲水洩洪渠,解決了縣城及陽橋洪水季節的內澇;還有一件讓曲縣名氣大漲,更多老百姓獲得實惠的事,是在曲縣建了一個邊貿城,有點小義烏的意思,把兩省周邊縣市的生意帶動不少,曲縣的商業熱鬧了好多年,直到新世紀房地產市場的興起才蓋過了邊貿一頭。
這位堂伯前面運氣不錯,幹成了事,升遷也沒耽誤。縣裡轉了一圈到了市裡,在市裡做得也不錯,五十不到做到德泉地委一把手,成績不錯,口碑也好,在重實事和成績的年代還有更進一步的可能。但好運氣似乎沒有了,身體出了問題,只能是退居二線,在省政協做了副主席。李彬畢業的時候,李彬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