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哭觀戲”。事畢之後,孝子們覺得很露臉,大大方方地拿出兩匹馬來做犒賞。
txt小說上傳分享
俳優傀儡弄參軍(4)
這種機關傀儡費時費力,需要一定的財力與精巧的匠人才能製作,自然比不上以人操作的木偶戲那樣簡易流行。
4
由人操弄的傀儡戲在當時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幾種。
杖頭木偶由三根木棒操縱,一根木棒支撐木偶的頭部,其餘兩根支撐木偶的雙手。一些製作精巧的杖頭木偶可以轉動頭頸、活動五官,進行表演時完全靠藝人手上的功夫操縱木棒,讓木偶做出各種動作。
有文章稱,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畫中,畫有一個手持人形木偶的少女,做逗引狀,另一少女伸手欲奪。文章據此認為,這是唐時已有杖頭木偶的實證,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四川某一位藏家收藏有兩件唐代的傀儡頭,均為陶製。一個是武士傀儡頭,一個是豬形傀儡頭,據說出自唐代四川的邛窯。
兩個傀儡頭的高和寬均約四厘米,後部虛空,武士頭兩邊留有穿繩的小孔。識者認為兩件傀儡頭都是用於“被單戲”表演的。
被單戲是布袋木偶中單人表演的一種形式,也稱手掌木偶。表演者隱身在一塊布帷後面,傀儡頭露在布帷之上,表演者用手指靈巧地操控著木偶的頭與雙臂,同時還要不停地變換嗓音,為角色伴奏、配音,需要的時候還要演唱,難度頗大。
出現在文獻中最多的木偶形式為提線木偶。有一段勸人了卻塵緣、看空世事的《敦煌變文》中寫道:
……也似機關傀儡,皆因繩索抽牽,或舞或歌,或行或走,曲罷事畢……所以玄宗皇帝從蜀地回,肅宗代位,冊玄宗為上皇,在於西內。是政已歸於太子,凡事皆不自專,四十八年為君,一旦何曾自在。齒衰發白,面皺身羸,乃裁詩自喻:“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曲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世中。”玄宗尚且如此,我等寧不傷身?
這段關於傀儡的描述讓我們得以瞭解當時木偶表演的一些細節——由繩索牽拉的木偶,舞蹈行走,同時有歌聲和樂曲相伴,演繹人間故事。
從後面那一首《傀儡吟》中可以看出,當時木偶的製作非常逼真,雞皮鶴髮與真同,加上表演者嫻熟地操弄,配以人聲與樂曲,惟妙惟肖。
詩中所吟的傀儡就是提線木偶,即藝人藏身幕後,透過提線,雙手的手指用撥、勾、提、挑、掄、閃、搖等動作操縱提線,控制線下的木偶在臺前表演。一個技藝純熟的藝人可以將線偶操弄得活靈活現,模擬人間情態,生動而有趣。
只是歌舞喧譁之後,一切總要歸於沉寂,先前的悲喜離合全部消散,只留下一具無魂無魄的軀殼委頓在那裡,讓人生出無限的空虛與悲涼感。
文中引用的《傀儡吟》一詩,其作者有一種說法為梁鍠,有的則說為唐玄宗。《開天傳信記》中則稱:“明皇還蜀,嘗以為誦,而非明皇作也。”比較可信。
傀儡戲中有一個久演不衰的節目《郭禿子》。《顏氏家訓》對此的解釋是:前代有一個姓郭的人,有禿頭之症,而生性滑稽,喜歡開玩笑,後人以傀儡子做成那位郭禿子的形象,表演幽默風趣的節目,於是人們將這種傀儡戲稱為“郭禿子”。
《樂府雜錄》中也說:
……其引歌舞有郭郎者,發正禿,善優笑,閭時呼為郭郎,凡戲場必在俳兒之首也。
活潑有趣的傀儡戲在唐朝民間廣受歡迎,凡有戲樂之地,都能見到傀儡戲的影子。
西川節度使崔安潛就常常請傀儡藝人到府上來,在堂前表演傀儡戲,城中軍民蜂擁而至,爭相觀看。
這位崔安潛的行為頗有些古怪,信佛吃素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