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文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一個遠離塵囂的深山古寺中,有一位名喚云溪的高僧。他智慧如海,修行深厚,常常以簡潔明瞭的禪語,點化前來求道的眾生。
云溪禪師所在的山林,四季如畫,春來百花爭豔,夏至蟬鳴聲聲,秋臨紅葉滿山,冬來白雪皚皚。這片山林,不僅是自然的瑰寶,更是修行人心靈的歸宿。
一日,夕陽如血,將山林染得一片金黃。云溪禪師正在院中打坐,只見一名青年男子匆匆而來,臉上寫滿了焦急與迷茫。
他名叫李軒,是個富家子弟,因家中變故,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從此心灰意冷,四處尋求解脫之道。
“大師,我該如何是好?”李軒跪在云溪禪師面前,雙手合十,眼中滿是淚水。
云溪禪師微微張開雙眼,目光如炬,卻並未直接回答李軒的問題,而是輕輕指了指院中的一棵老松樹,說道:
“你看那樹,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人生亦是如此,苦難不過是過眼雲煙,關鍵在於如何面對。”
李軒抬頭望去,只見那棵松樹蒼勁挺拔,枝繁葉茂,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他心中一動,似乎明白了些什麼,卻又覺得有些模糊。
“大師,我該如何放下心中的執念?”李軒再次請教。
云溪禪師微微一笑,站起身來,走到院中的一口古井旁,指著井水說道:
“你看這井水,平靜如鏡,無波無瀾。然而,若有人向井中投擲石子,井水便會泛起漣漪。但片刻之後,漣漪消散,井水依舊平靜如初。這就是‘對境無心’的道理。當你面對外境時,若能心如止水,不為所動,那麼世間的紛擾便無法擾亂你的心境。”
李軒聽後,若有所思,但心中仍有疑惑:“大師,我如何才能做到心如止水呢?”
云溪禪師轉身望向遠處的山巒,緩緩說道:
“修行之路,如同攀登高峰。每一步都需腳踏實地,不斷前行。當你登上山頂,回望來路,你會發現,曾經的困苦與挫折,不過是腳下的墊腳石。而要做到心如止水,則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磨鍊自己的心性,學會在喧囂中保持寧靜,在困境中保持平和。”
李軒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向云溪禪師表示感謝。隨後,他辭別了云溪禪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回到家鄉後,李軒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他不再沉溺於過去的悲傷與痛苦,而是積極面對現實,努力尋找新的生活方向。
他幫助鄉親們修繕房屋、耕種田地,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正能量。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軒的心境也變得越來越平和。他不再為過去的得失而耿耿於懷,而是學會了珍惜現在、擁抱未來。他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內心卻充滿了滿足與喜悅。
一日,云溪禪師收到了一封來自李軒的信。信中寫道:
“大師,感謝您當初的指點。如今我已明白‘對境無心’的道理,並在生活中不斷實踐。我發現,當我放下心中的執念時,世界也變得更加美好。我感激您給予我的智慧與力量,願您一切安好。”
云溪禪師看完信後,微笑著點了點頭。他知道,李軒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並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望著窗外的山林,心中充滿了欣慰與喜悅,在這個世界上,又有一位眾生得到了解脫與自由。
歲月如歌,云溪禪師繼續在山林中修行、教化眾生。而李軒也在家鄉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禪的智慧與力量。他們的故事,成為了這片山林中最美的傳說。而“對境無心莫問禪”的禪語,也在這片山林間流傳開來,成為了無數修行者心中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