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俄國的趁火打劫,袁世凱的對策是,忍辱負重,沿襲晚清的老法子,以外交談判解決問題。在經濟權益方面,可以作出讓步和妥協,在主權問題上則決不讓步,只要能夠爭取到在條約中對中國主權的承認和肯定,異日國家強盛後就不難收回喪失掉的權益。在當時國力衰微已極的情況下,袁氏的這種方略無疑是正確的,所以在他的統治下,中國儘管被迫出讓了許多權益,但並未喪失對原有領土的主權。經過耐心而艱苦的外交談判,1913年11月,中國與沙俄簽訂《中俄宣告檔案》,沙俄在檔案中承認了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承認外蒙古是&ldo;中國領土的一部分&rdo;;而中國則承認外蒙古&ldo;自治&rdo;,同意只派辦事大臣及屬員、衛隊駐紮庫倫,不派軍隊駐守外蒙;當然中國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承認了沙俄在與外蒙傀儡政權簽訂的《俄蒙商務專約》中所攫取的全部特權,並答應在涉及外蒙政治、土地交涉事宜上,俄國及外蒙古當局有權參與協商。
1914年9月起,中國又與俄國和外蒙古自治當局進行了恰克圖會談,並於翌年6月簽訂了《中俄蒙協約》,協約規定:沙俄承認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哲布尊丹巴取消&ldo;大皇帝&rdo;稱號和&ldo;共戴&rdo;年號;中國則承認外蒙的&ldo;自治&rdo;和沙俄在外蒙的各項特權。俄國革命爆發後,沙皇政權倒臺,中國政府遂於1918年派兵進駐庫倫,完全恢復了對外蒙的主權,1919年11月,徐世昌政府釋出政令,取消外蒙&ldo;自治&rdo;。可嘆的是,中國很快陷入內戰和革命不斷的內亂之中,未能及時有效地加強和鞏固在外蒙的主權,外蒙遂在後起的蘇聯支援下再次宣佈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介石政權屈服於列強的壓力,為了換取蘇聯的出兵參戰,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使中國最終失去了這塊相當於現有國土面積1/6的領土29。國家不是從袁世凱手裡,而是從國民黨手裡丟失了大片領土的。
俄國在外蒙和新疆的侵略頻頻得手,日本看在眼中,急在心裡。在日俄密約中,除了滿洲外,雙方約定的瓜分範圍是:外蒙屬於俄國,東蒙(即當時的內蒙古東部)屬於日本。但日本缺乏俄國所擁有的地理上的便利,俄國與其所欲插手的地區相鄰接,在邊境上駐有重兵,隨時可以出兵進佔。日本則不然,進兵非得深入中國內地,這就難免遭到其他列強,尤其是美國的干涉。所以日本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起初採取的方針是,維持大清,哪怕是形式上的君主制,必要時甚至不惜直接運用武力撲滅革命,其目的當然是將來向這個受惠於它的朝廷索取高額回報。孰不料,它的這個計劃遭到了普遍的冷遇,不僅袁世凱內閣無意維持大清,就是其他列強也全無興趣。反之,美、英認為大清已經是一個朽爛不堪、扶不起來的朝廷,他們所感興趣的是大清朝的政治繼承人‐‐袁世凱,這顆落而復起的新星,才是他們理想中的統治者。而袁世凱對日本有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其外交主導方針即聯美英以制日俄,這對於日本對華的圖謀,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強有力的遏阻。葉恭綽曾論及袁復出後與各國列強之間的關係:
袁世凱倚外力以自重,尤顯者在英國方面,而朱爾典30實為其樞紐。朱爾典固為發展在華勢力計,然利用私交之關係,易於進行,亦其中一大關鍵(朱爾典與袁之私交,始於同在朝鮮時)。辛亥年袁出山後,一切規劃,朱爾典多與其謀,居間奔走,實為蔡廷乾等。且朱工華語,有時直接交談,亦不(依)賴通譯(翻譯)的。據我所知,辛亥革命初漢口英國總領事的態度,及其後袁與黎元洪的交涉,南北議和各重要事件,朱爾典皆多所運籌。他對於製造袁的權位,實在是極費苦心。他所以如此,則是因為英國自甲午以後,中俄密約成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