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是一件事。
……此次國王來函,沒有一處不提到&ldo;袁會辦&rdo;,而孝亭在書信中反而好象是被順帶提及一樣,這難道不是由袁司馬的心思、力量、手眼所造成的嗎?……67
張謇信中羅列袁氏諸般跋扈的事實,實來自於吳兆有等駐韓將領。孝亭是吳兆有的字,而吳是留駐朝鮮的慶軍分統,朝鮮防務的總辦。張謇以老師的身份,寫信責備袁世凱,全信含譏帶諷,口氣十分不客氣。信中不稱慰庭而稱&ldo;司馬&rdo;,意在提醒袁世凱,你不過是個五品的同知而已。張謇的指責,實際上也代表了吳兆有等慶軍將領,歸納起來,無非兩點:
一、妄稱欽差,儀仗逾制。根據是袁在自己行文發函的封面上題有&ldo;欽差北洋大臣會辦朝鮮防務總理營務處&rdo;的落款,但不確實,是道聽途說或有意誣衊之辭。從今天所能見到的袁世凱當時的信函看,其信封上的署名格式為:&ldo;欽差北洋大臣奏派總理親慶等營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袁68&rdo;,在&ldo;欽差北洋大臣&rdo;後空一格,在袁的職務前則有&ldo;奏派&rdo;二字,說明袁之任命系由李鴻章上奏委派,故用此格式,除表現袁有高自標置的心理而外,並無任何逾格僭制之處。誠如張謇所說,吳長慶回國後,吳兆有為朝鮮防務總辦,作為會辦,袁只是吳的助手。但諸多對韓對日對各國使節的交涉,多由袁出面,他用&ldo;欽差北洋大臣奏派&rdo;的名義,出入儀仗逾制,實在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清廷自認是&ldo;天朝上國&rdo;,不屑於與屬國互派使節,因為互派使節就意味著關係平等,有違&ldo;天朝&rdo;的體制。所以,只派陳樹棠以&ldo;總辦朝鮮商務委員&rdo;的名義常駐漢城,朝鮮之商務、外交由其監管。但此種做法不合國際公法,列強駐漢城使節也決不會接受,否則就等於他們也承認清廷是比其高一等的所謂&ldo;上國&rdo;。不僅如此,列強使節們還藉口所謂&ldo;商務委員&rdo;充其量是個商務代表之類的角色,不具有全權使節的地位,在外交場合往往故意輕視清使,以此貶辱清廷的妄自尊大。譬如1885年,李鴻章在向譯署69推薦袁世凱的函件中即指出,&ldo;陳樹棠充通商委員,各使均鄙為不得與領事同品,平日宴會應接,卑亢俱難70&rdo;。又如,甲申政變後,日本派井上馨為全權大使赴朝交涉,清廷則派吳大翨為欽差大臣前往查辦。吳曾主動拜訪井上,但井上故意以吳&ldo;無全權字據&rdo;加以拒絕。其後,吳曾硬闖入日韓交涉的會場,而&ldo;井上竟飄然而返,不一枉顧71。&rdo;由此可見,由於清廷堅持自己宗主國的特殊地位,使得中方官員在外交場合常因身份名義問題而難堪。袁世凱當時官職不高,但所代表的是國家,為防窘辱,在名義、儀仗上作了點文章,還是情有可原的。而李鴻章等也知道他們的難處,不願深究,這可能也是袁世凱沒有像左寶貴一樣受到彈劾的原因。
二、妄自尊大,凌蔑一切。指作為五品同知的袁世凱,對官階職級都比他高的將領們,特別是作為清軍統帥,官居一品的吳兆有,行文一律用扎,給人以以下凌上的感覺。清代官場文書往來,分上行(即下級對上級)、平行(即同級對同級)、下行(即上級對下級)三種格式,而&ldo;扎&rdo;通常為下行格式。在對朝交涉事務中,袁則事事當先,以至於韓王把他當成了主角,而吳兆有等反而好像是次要人物了。清廷在朝官員,外交、商務由陳樹棠負責,駐軍、防務由吳兆有總辦。袁世凱官職雖低,但總理營務處和會辦防務的差事使他位居第三,他能力既強,交際又廣,加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