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桓帝統治時期,東漢朝廷內外動盪不安,宦官與外戚間的權力爭奪加劇,導致整個國家陷入了嚴重的腐敗和混亂狀態,這也為東漢王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筆。宦官群體擅權,許多文武官員為了仕途晉升,紛紛曲意逢迎,而那些堅守正義、心懷社稷的太學生和各地學子則對此種腐敗現象深感痛心疾首,他們滿腔熱血,渴望變革,希望透過抗議行動喚醒朝廷,主張清除貪官汙吏,剝奪宦官干預政務的特權,重用清廉賢能之人。
追溯至漢順帝時期,反對宦官和外戚專權的聲音就已經萌芽,然而彼時改革力量未能有效聚合,未能撼動全國局勢。此前更有不少忠良之士向皇帝進言,希圖削弱外戚勢力,遺憾的是,這些建議均未被採納。等到漢桓帝即位後,大將軍梁冀一手遮天,濫權舞弊,引發民怨沸騰,更多的太學生和官員毅然投身到對抗外戚和宦官的抗爭運動中。
眼見國家即將因宦官之禍而傾頹,太尉陳蕃與司空劉茂憂心如焚,兩人聯名上書漢桓帝,懇請其遏制宦官的胡作非為,禁止其插手朝政。然而,桓帝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斥責二人,還將他們逐出宮門。劉茂懾於皇威,不敢再有動作,而陳蕃則是不懼強權,多次進諫,引用前朝申屠嘉、董宣等人的故事,呼籲桓帝釋放被無辜關押的公正官員。但桓帝依舊不予理會,陳蕃此舉雖未能打動桓帝,卻在宮中傳得沸沸揚揚,使得宦官對其恨之入骨,轉而將矛頭指向了其他較小的官員,一時之間,朝廷上下惶恐不安。
地方官員和百姓對朝廷的昏庸無道倍感失望,紛紛挺身而出,為受害的官員伸冤,強烈譴責宦官的種種劣跡,並要求皇帝剝奪宦官的權力。然而,宦官們非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打擊報復,罷免了一批參與抗議的官員,並指揮軍隊鎮壓平民百姓。成瑨、劉質等官員因此遭受牢獄之災,許多人慘遭迫害,倖存者寥寥無幾。
其間,一名術士張成依仗與宦官的關係,縱容其子行兇作惡。河南縣令李膺依法將張成之子逮捕,並準備判其死刑,但在判決下達之前,朝廷釋出了大赦天下的詔令。張成得意忘形,聲稱無人敢治他兒子之罪。李膺面對法律尊嚴被踐踏,怒不可遏,堅持認定張成之子系明知大赦在即故意犯罪,應依法處決。不顧他人勸阻,李膺親自主持將張成之子處死。
此舉激怒了張成和宦官集團,張成藉助宦官勢力,向朝廷誣告李膺,最終導致李膺被捕入獄。此事引起了公眾的極大憤怒,百姓與官員們再也無法忍受,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爆發,宦官與朝廷官員之間的矛盾衝突愈演愈烈。
在漢桓帝統治時期,宦官將那些反對自己的官員冠以“黨人”的稱號,並煽動漢桓帝在全國範圍內下令逮捕他們,施以酷刑。朝廷官員或躲避或逃離,但仍有很多人被捕。陳蕃深知這些被稱為“黨人”的官員均為忠貞之士,他們在民間享有崇高的聲譽,一旦被捕,將會激起更大的民怨。他再度勸誡漢桓帝勿輕信宦官的讒言,然而桓帝早已對其不滿,這次更是直接罷免了陳蕃的官職,同時罷免了司空劉茂的職務,兩人被迫返回家鄉。
桓帝的皇后是竇武之女,竇武對桓帝的行為同樣感到不滿。在瞭解到黨人在獄中展現出的高尚氣節後,竇武向桓帝求情寬恕黨人,而審理此案的宦官也被黨人的品行所觸動,對待黨人的態度有所轉變,儘量善待他們。李膺出於對宦官趙津、侯覽等人的憤恨,審訊時巧妙地將宦官的親信指認為自己的朋黨,這讓趙津等人驚恐萬分,擔心受牽連,只得建議桓帝大赦天下,釋放黨人。桓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於公元167年宣佈大赦,黨人雖獲得自由,但卻被嚴禁再次出任官職,只能隱居鄉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公元168年,漢靈帝即位,同年出現了異常的天文現象,人們普遍認為這預示著國家將有重大變故,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