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密話曾國藩 (第1/3頁)
左茂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孟群戰敗,上百艘戰船被毀,只逃回七艘戰船、兩百親兵。他雖以善戰名重一時,一向沒有敗績,卻遭此大敗,始知火軍威名。
曾國藩明知李孟群打不贏,所以對李孟群的戰敗並不意外。
好在湘軍水師主力在楊載福和彭玉麟那裡,主力並未受損。曾國藩擔心的是豬隊友湖廣總督楊霈,害怕楊霈上摺子給皇上,誇大李孟群的敗績。
皇上信任楊霈,曾國藩也沒有辦法。他只能搶先上折請罪,將李孟群大敗的事實輕飄飄一筆帶過,說自己統御無方,李孟群急於奪城,沒有仔細偵察敵情。
摺子上,曾國藩再次強調火軍武器的先進,湘軍破城還需時日。他知道楊霈主張招降火軍,重申自己對付火軍的方針:剿撫並舉,以剿為主。
曾國藩何嘗不想招降火軍。火軍和太平軍貌合神離,他在嶽州時已經掌握這個重要情報。但他揣摩咸豐心思,不敢說出招降的主張。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在某種程度上,湘軍是曾國藩的私兵,只聽曾國藩的話,不聽朝廷的調遣。
若曾國藩長時間頓兵武昌城下,不僅不願進攻火軍,反而主張招降。豈不會觸動咸豐敏感的神經,讓他誤以為曾國藩擁兵自重,不願為朝廷死戰?
可是若強攻吧,火軍武器先進,湘軍不一定能打得過火軍。李孟群戰敗便是明證。李孟群一向以善戰知名,他尚且大敗,何況其他人呢?
曾國藩覺得,最好能效彷城陵磯的故事,讓陳城主動讓出城池。這樣,湘軍撿個大便宜,可以兵不血刃佔領武昌。
但武昌與城陵磯不同。城陵磯雖然地勢險要,但僅是個小山磯,沒有民事價值和政治意義。武昌則不一樣,是湖北省會,也是湖廣總督、湖北巡撫駐地,城內又有數萬百姓。
武昌的得失,不僅關係朝廷臉面,也關係到洋人對清廷的信心。
若洋人翻臉,轉而支援太平天國,那麼大廈將傾,縱有十個湘軍、一百個曾國藩也無力迴天了。
他很想派人聯絡陳城,希望陳城像在城陵磯時那樣,主動後撤。作為交換,湘軍保證不追擊火軍。
但轉念一想,自己統率有兩萬兵馬,是火軍的兩到三倍。他豈能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主動向陳城求和?
在城陵磯時,代湘軍和火軍密謀的是左宗棠。左宗棠沒有官職,做事一向不考慮影響。曾國藩是欽差,豈能揹著皇上和敵軍勾通?若被政敵知道了,自己還有政治前途嗎?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曾國藩左右為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好拿出他的殺手鐧:挺!他並不急於攻城,扎牢營壘,做出長期相持的準備。
此刻太平軍北伐已經失敗。北方的八旗精兵得以南下,援助清軍在天京東側的江南、江北大營。天京吃緊,石鳳魁已經敗退田家鎮。
太平軍西征已告失敗,楊秀清也派不出精銳援兵了。火軍獨木難支,定會效彷城陵磯故事,主動從武昌撤退。
這是曾國藩的如意算盤。他按兵不動,正是想後發制人,逼迫陳城主動撤退。
沒想到,李孟群的戰敗打亂了曾國藩的部署。他預料到李孟群會失敗。他本以為,李孟群頂多焚燬不了火軍戰船,頂多擊毀不了“雛鷹號”。但李孟群竟輸得那樣慘,兩千水兵只逃回了一百多個親兵。
雖然楊載福、彭玉麟的湘軍水師主力仍在,但人心士氣已經隱然發生變化。火軍船堅炮利,比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湘軍上下談“火”色變。
現在,就算曾國藩有心找陳城談判,氣勢上也矮人一截。誰讓湘軍打了敗仗,還是個大敗仗呢!
曾國藩暗下決心,待他做了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