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言自語:“孩子,你生活在困難的時期,但願這困難的時期磨鍊你的意志,多難興邦啊!”
李莎休完產假後,便上班了。為了便於工作,他們僱了一個保姆,早晨上班時把英男送到保姆家,晚上下班時再把英男接回來,生活雖然辛苦一些,但卻格外甜蜜。
救助患難中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1)
1905年,冼星海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40年,正當中國的抗日戰爭比較艱苦的時期,八路軍電影團團長、著名攝影家吳印鹹拍攝了一部《共產黨與八路軍》的紀實影片。導演袁牧之特別點名要冼星海為該片配製音樂。鑑於當時蘇聯的裝置先進,冼星海與袁牧之等人於1940年5月被秘密派到蘇聯。在蘇聯期間,他除了為電影配樂外,還完成了早在國內已開始創作的《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等。
不幸的是,冼星海到蘇聯不久,蘇德戰爭爆發,不懂俄文的冼星海沒有辦法為戰爭效力,便想回國。但由於新疆軍閥盛世才已露出了###反人民的真面目,冼星海一行無法透過新疆返回延安。當時,林彪正在蘇聯治病。迫於嚴峻的戰爭形勢,林彪中斷養病回國。由於林彪當時是抗日名將,他不僅有專機,還持有國民黨政府發給他的邊境通行證。為了順利透過國民黨軍隊的嚴密封鎖,冼星海一行原準備扮作林彪的隨從、翻譯,搭乘林彪的專機回國。林彪原來也同意了,但在臨登飛機之前,他卻突然變卦,拒絕了冼星海一行的請求。就這樣他們一行回國的最後希望被無情地打碎了。
1941年9月,冼星海一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準備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國回國。但在國境線上受到阻礙,只得流落在烏蘭巴托。1942年12月9日,他輾轉到阿拉木圖,化名“黃訓”取得“政治居留權”。在阿拉木圖,冼星海結識了作曲家拜卡達莫夫和薩科里斯基等哈薩克音樂界的朋友,他以自己敏捷的樂思,將許多哈薩克民歌改編成一首首小提琴曲和鋼琴曲。他還創作了表現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和歌頌蘇聯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該爾達》、管絃樂組曲《滿江紅》等作品。在延安還陸續撰寫了《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等著名論著。
處在“飢寒交迫之中”的冼星海,於1944年1月30日抵達哈薩克共和國的庫斯坦奈州,住在十月大街44號22室;生活十分艱苦。貧病中的冼星海從1945年1月27日開始至2月15日,堅持完成了《中國狂想曲》的鋼琴部分,作品充分表現祖國人民和蘇聯人民反對法西斯鬥爭的精神。1945年初夏,在他的猶太族夫人的陪同下,從哈薩克共和國再次來到戰亂中的莫斯科。當時,共產國際這個國際組織早已在1943年解散,中共也沒有正式代表團常駐莫斯科。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無路,找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
聽了冼星海訴說的處境,出版社的同仁們深感同情,卻又無能為力,這時,李立三挺身而出,坦誠地對冼星海說:“我是李立三,如果你不怕受牽連的話,就先到我家去住吧。”冼星海望著李立三,他早知道李立三的鼎鼎大名,在國內時無緣見面,想不到在蘇聯碰上了。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來到家裡,李立三給李莎、岳母和哥嫂作了介紹,出於對這位中國音樂家深深的敬意,一家人表示歡迎。
當時,李立三一家仍擠住在李莎母親家中。房子只有約20平方米的一個大間,當中用一幅白布簾相隔,一邊是李莎的哥哥嫂子、侄子居住,一邊是李立三夫婦和母親、女兒英男三代四口。李莎一家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