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第2/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卻
在失敗的會戰中,軍隊的力量受到了破壞,而精神力量受到的破壞比物質力量受到的破壞更大。在新的有利的情況出現以前進行第二次會戰,必將招致徹底的失敗,甚至全軍覆滅。在軍事上這是一條公理。退卻就其性質來說,應該進行到力量的均勢重新恢復時為止,這種均勢的恢復可能是由於得到了增援,可能是由於有堅固的要塞作掩護,可能是由於利用了大的地形障礙,也可能是由於敵方兵力過於分散。均勢恢復的遲早取決於損失的程度和失敗的大小,但更多地取決於是什麼樣的敵人。雖然戰敗的軍隊的處境在會戰後沒有絲毫改變,但這支軍隊卻能在退卻不遠的地方重新整頓就緒,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這是因為勝利者在精神方面存在弱點,或者在會戰中所獲得的優勢不足以進行強有力的追擊。
為了利用敵人的這些弱點或錯誤,為了不在形勢所要求的範圍以外多退一步,更主要的是為了儘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力量,退卻必須緩慢地進行,必須且戰且退,一旦追擊者在利用他的優勢時超過了限度,就予以大膽而勇敢的反擊,這是完全必要的。偉大的統帥和久經戰爭鍛鍊的軍隊的退卻,往往象一隻受了傷的獅子退去一樣。毫無疑問,這是退卻的最好的理論。
實際上,人們在擺脫危險處境的時候,往往不是迅速地擺脫危險而喜歡玩弄一些無用的形式,無謂地浪費時間,這樣做是危險的。久經鍛鍊的指揮官認為迅速擺脫危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會戰失敗後的總退卻同一般地擺脫危險是不同的。誰認為在會戰失敗後的總退卻中透過幾次急行軍就可以擺脫敵人,就很容易站穩腳跟,誰就大錯特錯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