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電影開拍 (第1/2頁)
八千公里加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電影要講的故事很簡單,一句話就能概括。
抗戰時期,汪偽政權的一名高官被暗殺,鬼子要徹底搜查抗日地下組織,從此就引發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
《風聲》改編自作家麥加的同名作品,有原著在,故事的設定,以及人物設定,主要矛盾情節,基本上都已經完整了。
再改編成劇本,相對而言,就沒那麼複雜。
不過拍電影和寫小說還是有一些不一樣,小說裡的故事,肯定是按照時間線來發展,可能有順序著寫的,可能有倒敘,甚至可能還有插敘。
但是不管怎麼個敘述法,都有一個不變的邏輯鏈條在,那就是時間排序。
而拍電影的成本,明顯要高過寫作,所以按照寫作的方法來搞,成本肯定就飛了,而且效率也提升不起來。
劇組開支,比較大的成本,就是佈景。
所謂佈景一詞,最早來自於戲劇,講究的就是個舞臺裝飾。
表演需要營造一個特定的環境樣貌,用來襯托主要角色和內容。
當然,這是戲劇舞臺劇的要求標準。
放到電影裡,就完全是另外一碼事。
就電影《風聲》而言,場景並沒有特別複雜,也沒有特別多。
但是每個場景的佈置,也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比如,需要在大連這邊拍攝的外景,在電影裡出現,可能也不過就短短的十幾分鍾,甚至還有可能更短。
即便如此,該有的硬體設施,也一點都不能馬虎。
電影裡的裘莊,在小說裡的設定,是一座位於西子湖畔的豪宅,宅子的原主人裘老爺富甲一方,直到被日偽機構佔據時,裘莊仍然保留著富麗堂皇的原貌。
就光這個設定,就挺難搞。
而且電影也只是根據原著,選取其中一個部分的內容,進行影視化再創作,也不一定就非得按照原著來拍。
實際上,大多數的影視作品,都或多或少在原著上,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
按照餘華老師的說法,只有笨蛋才會忠於原著。
如果電影完全忠於原著的話,那導演豈不就是“擺設”,一個導演連自己的想法都沒有,又何談創作。
就這樣,裘莊就從西湖邊上,搬到了山頂。
而且還在隔著懸崖的兩個山頂上,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中間只有一座石橋連線。
一開始的時候,高群叔也不是沒想過,能不能找到這麼個地方,直接實景拍攝就好了。
可是堪景導演跑了國內小半個山頭,根本就沒找到合適的地方。
沒辦法,乾脆就找個懸崖,自己搭一個好了。
不過高群叔沒有“吟詩小達人”的魄力,拍個電影,就得建座城池,只能搭出一個大概的模型。
用完之後,可能就要拆掉。
所以拍電影這事兒,基本不可能完全按照時間線來拍,得就著場景,儘量把在一個場景內需要拍攝的部分,集中起來,一次性全都拍了,然後再換下一個場景。
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節省成本。
大連這邊,基本上都是室外戲,主要集中在兩個部分。
第一就是一開始,五個人被押解進裘莊的時候,需要拍出全景的鏡頭,以及穿過懸崖之間橋樑的鏡頭。
另一部分就是電影發展到了中期,白小年已經死了,在室外海邊的露臺上,舉辦宴會的一個場景。
加起來劇組也沒有多少鏡頭要拍,而蔣博更是隻有一兩句臺詞,就是介紹一下發生地的資訊。
不過就這,對於蔣博而言,基本上沒啥難度。
搞攝影出身,蔣博天生對鏡頭很敏感,不過敏感不是鏡頭感,而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