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杏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兒看誰都不順眼,逮著杜寅就冷嘲熱諷,說這就是你的好兄弟,好好兒的生意放與外人做,真是當過官兒的人,瞧不上這些窮親戚了
現下,因著這場賽事,紙牌的知名度更光了。買牌兒的也更多,卻都認準了許氏,好像買其他書坊的就是次品不入流,是要被嘲笑的
許老闆如法炮製,譴了心腹去其他郡縣售賣呢。
本許老闆要親去東京主持大局的,但上次結算分紅的時候,杜沅說了,月底可以來取新的牌兒,他如今對杜沅很是恭敬,再不敢拿這孩子當孩童看了,他很是慶幸,自己與杜家的緣分,得了這大好的機緣。
簽了新契,許老闆就帶著杜沅囑咐的營銷,引流,包裝手法,揣著牌兒回去了
他心裡火熱,對杜沅的說辭有種盲從的信任
他絲毫不想深究這些手段的利弊,也不想考據這孩子哪裡來這麼多新奇點子的,這從商手段比自己老辣太多,許老闆自負也是見過些世面的,如今竟深覺自己是井底之蛙,見什麼都是新奇的
只猜測,杜家子文是個了不得的讀書人,他的孩子自然比旁的孩子多幾分聰穎,只,這牌兒啊,營銷手段啊怕是這杜子文的手筆吧,杜家大房做生意也頗有一手,這杜家三房辭官回鄉,想來是怕做些買賣失了讀書人的臉面,才讓孩童出面交涉吧
三月初,杜家書塾也正式開張了
就五六個生源,鎮上原有的幾家私塾,已分了生源。這五六戶人家還是想著,杜辰年紀輕輕就考取了功名,想著自家兒孫若能得其指點,想來,科舉更多分勝算吧
有瞧得上的就有言語詆譭的,也有人家以為,杜辰這官兒當的好好兒的,突然辭官回鄉任教,想來是得罪了人,被朝廷厭棄了。若是罪過大,豈不平白受牽連。哪裡敢讓自己兒郎跟著遭受白眼
杜沅姐弟和杜辰在鎮上溜達過幾次,因著水稻的育苗,也常往田間地頭跑,在南歸路上,杜沅偶然碰上了賣占城稻的農戶,拿筆記下了育苗,種植經驗後,並著糯米買了四鬥,一路帶回成都府
立春後,就央著爺爺杜興,爹爹杜辰下田育苗了
這水稻,噢,這會兒還叫占城稻呢,還是個新鮮物事
杜辰給杜沅姐弟細細講了,書上說,占城稻原產佔婆,大抵五代十國時期傳入廣南一帶,數百年間,也只有廣南,沿海一帶略有種植,因著不善管理,不熟其性,收成一般,都是這種糧作物難以被推廣的原因
杜沅記得占城稻比宋朝如今種植的粳米要耐旱,還能一年兩季,細心管理,應該產量會是粳米的兩三倍吧?宋朝商業手工業只會越加發達,人口增長創歷朝之最,疆域卻,害,要再不在水稻上下些功夫,往後百年間,農民起義只會越來越多,內憂外患,那不是等著被所有人欺負?瞧這局面,她爹她弟應該是打算為大宋奉獻終身的了,那就不能不管,儘可能地多做點事吧,這個朝代的她遇到的人都挺好的
杜沅靠著後世對雜交水稻的印象,和爺爺對農事農時的熟稔,爹爹書卷上看的知識,和任隨州籤判時下鄉,在田間地頭得來的經驗,帶著杜秦,四人定下了種植計劃
爺爺杜興因著對三兒杜辰的無條件信任,又瞧著三兒的一雙孩兒這般伶俐,早不把他倆當黃口小兒看,就這樣,幾人各抒己見
從育苗,耕田,肥田,插秧直到收成,都做了預判,定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