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我要下車,這不是去學校的路 (第2/3頁)
刀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生怕再跑下去,會跑回他們那旮旯一樣的地方。
不知為何,李建昆忽覺得特爽,想想後,明白了。
眾人皆醉我獨醒!
瞧瞧這車裡,何止一個徐慶有,多半人湊到後欄邊,恨不能相信自己的狗眼。
說好的大首都呢?
說好的大氣派呢?
說好的bj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呢?
為什麼是一地泥巴!
特麼的路上還有牛!
“呵呵~”
年輕的朋友們哪,更刺激的還在後頭。
“學弟學妹,大家看,喏,那邊就是京張線……”
隨車有位學長,人挺隨和,渾沒有不好相處的感覺。
從1970到1977,7年間,全國各級高等院校,攏共招收了94萬名工農兵學員。
平心而論,這些人都是年輕一輩中的翹楚。
早前在火車上,有新生譏諷他們沒文化,那隻能說明他自己特沒見識,不曾想想自個有多少文化。
<center></center>
身處時代的洪流中,誰又能獨善其身?
而這些工農兵學員,在大學中學什麼呢?
學工,學農,還學軍!
講道理,那可是妥妥的全能型人才。
這些人畢業後,多半回到工礦企業和農村,擔任了幹部,成為生產一線的骨幹力量。
為祖國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但也必須實事求是地說一句,由於時代因素和慣性影響,年輕的他們中,部分人的某部分思想,確實還停留在過去。
嗯,相對尖銳。
‘京張線啊!’
李建昆向棚外投去視線。
行注目禮。
它不僅是老bj的印記,更是國人驕傲。
1909年,由詹老主持建成,是我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自行設計並投入營運的鐵路。
工程異常艱鉅。
單是打通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和八達嶺的四條隧道,在那個只靠雙手的年代,其難度就可想而知。
當時有訊息傳出:
“由南口至八達嶺,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須墊高一尺。”
歪果仁諷刺說,能建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未出世。
結果呢?
這無疑是一段頂好的打臉劇情,有沒有?
“前面是成府路,咱們學校在成府路和京張線平交的
學長是個東北人,再怎麼注意,還是免不了少許大碴子味。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話雖然從56年就開始推廣,但這年頭能說麻溜的,還真不多。
耳邊盡是各種方普。
大名鼎鼎的五道口,到了。
徐慶有們也徹底傻眼。
這他孃的就是個農村啊!
放眼望去,還能看到水田和菜地,你敢信?!
這幫娃不知道,海淀素有京城糧倉之美名。
京西稻、玉泉鴨、四季青黃瓜、大久保桃子和北安河甜杏等農副產品,享譽京城。
“臥槽,老賊你看!全是泥巴路,鐵路橫在中間,咋的,還真有火車擱這穿呀?”
答對,沒獎。
李建昆也沒心情笑他,日後的宇宙中心啊,這會確實挺磕磣。
說它農村吧,有點拉踩之嫌,會侵犯到後世某些人的信仰。
是的,五道口後來在許多人心中,儼然成為一種信仰。
形象點的說法,涉及到一個頗有年代感的詞彙——
城鄉結合部。
車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