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樣的噩運。以蘇州為中心的蘇南鄉鎮企業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則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糾正和調整計劃經濟的那種僵化、單一和命令式的經濟形態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從蘇州最初的鄉鎮企業的誕生方式可以看出,華西式的“關起門來辦廠”,其實最早的動力不是為了完成一種什麼樣的經濟方式,而是農民們想改變自己的貧苦面貌而不得不想出的土辦法。那時他們辦鄉鎮企業或社隊企業完全是一種無意識下的生存需要,也可以理解為“工業自由革命主義”,生產什麼,賣什麼,賣給誰,既無政府導向,企業本身又並不清楚,而是純粹看需求來決定生產什麼,辦什麼廠子而已。這個階段同自由市場主義差不多,這個階段的鄉鎮企業或社隊企業的發展靠的基本上是那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如果市場上有人要我生產的東西,要的人多,我的企業就可能成功了,反之就死掉。這一階段的蘇州鄉鎮企業有相當一部分獲得了迅速發展,原因是“*”時期和“*”之後的中國市場特別是百姓的日用品太稀缺了,幾乎到了要什麼沒什麼的地步,因而蘇州社隊企業生產的東西大多數是從小五金、到傢俱農具和油鹽醬醋及衣著帽鞋等等生活日用品。“聰明”和“細工”是這一時期蘇州鄉鎮企業得以迅速發展並獲得廣闊市場的秘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6章八仙過海(5)
然而,我的父老鄉親知道一個樸素的道理:放欄的豬崽養不大。鄉鎮企業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經濟企業形態,它的根是植在自由市場沃土中,可它的所有制則是“國有”或集體的。老百姓清楚,一頭豬在它小的時候你放欄讓它自由生長是可以的,可長到一定階段再不讓它歸圈欄裡飼養,一般情況下它不會長得很好,甚至根本就長不大。鄉鎮企業有點像這個“豬長”理論。
上世紀80年代前、中期,我國的農村改革風起雲湧。中央的幾個“一號檔案”極大地鼓勵和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使廣大農民從“以糧為綱”的框框中解放了出來,有可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辦廠子、做買賣,於是原本就有大批能工巧匠活躍在民間的蘇州鄉鎮企業便更是一馬當先,大踏步地走在其他地區之前,並且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這一“模式”在著名經濟學家、我的蘇州大老鄉費孝通先生的筆下就成了這樣的理論:“我們說的這一‘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過程。”
蘇州鄉鎮企業所形成的經濟形式就是這樣被叫做“蘇南模式”的。後來理論家們將這一“模式”歸納為以下著名的“四為主一共同”學說,即:在所有制結構上,以集體經濟為主,依靠村、鄉自身的積累投入發展;
在產業結構上,以鄉鎮工業為主,帶動農村多層次、多行業、多經濟形式(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的全面綜合發展;
在經濟執行機制上,以市場取向為主,率先進行依靠市場指導發展經濟的探索和實踐;
在利益分配上,堅持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分配方式,以及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商品經濟得到空前繁榮與發展,商品市場開始完全由賣方轉向買方,競爭日趨激烈。這時,蘇州市委、市政府出面進行了一場更大規模的“大推力”——指揮鄉鎮企業實行全面轉制,引導其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這次“大推力”的結果,使鄉鎮企業原來的“四為主一共同”特徵發生了一些質的變化。像第一句中“以集體經濟為主”,轉變成了“集體經濟、民資經濟和股份制經濟等多元化經濟並存的格局”,由“依靠村、鄉自身的積累投入發展”,轉變為“多元化資金投入”;在產業結構上,也轉向“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