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母親心態平和地贍養老人這件事情上,自己到底是沒有話語權。用母親的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
何老爺子的葬禮定在五日之後。按照習俗,下葬前的頭一天,棺材要移到戶外,於是何朵和其他堂弟堂妹們便跟著靈位挪到了老泉村的麥場裡。前三天的時間裡,何朵每日都會拿著一小本《金剛經》,在何老爺子棺材前唸誦一遍,到了晚上便回家睡覺,靈前由叔叔和堂兄弟們守著。第四天,孝子孝孫們就要徹夜守靈,因為這是和逝者在一起的最後一晚。
幾天的閒聊下來,何朵確認自己猜的沒錯,爺爺終究是不捨得離開大家。
雖然已經年過九旬,但精氣神向來不錯的爺爺,終日活在子孫們的抱怨和無視中,終日被各種白眼暗示為什麼不早死,內心自然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到最後即便不想死,可身體一旦有點差錯,也會出現強大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最好早點離開。
兒子女兒們根本就沒打算再花錢給他治病,而老人一旦感覺自己被放棄,在身體不受支配的情況下,一旦心如死灰,也就只有等死。
連續幾天都晴好的天氣,臨近下葬的頭一天卻突然大雨瓢潑起來。天氣預報說的只有多雲,雨卻不期而至沒完沒了,以至於即便搭了雨棚,靈前依然免不了溼漉冰冷。
道士團(喪禮上的樂手)在下葬的前一天下午抵達,共有七個人,分別負責嗩吶、笙、壎、鈸、排簫、二胡,以及唱歌(弔孝)雜耍。之所以叫道士團,並不是因為這些人都是道家出身,而是因為他們全都身披道服,而這道服,只有農村的喪禮上才會出現。
中國古老的傳統民樂,歷經千年,雖然已經無法進入大眾音樂行列,卻不會徹底湮滅在時代的車輪中。因為這些音樂的靈魂,始終和國人的情懷與傳承糾纏在一起。嗩吶聲一出,音樂齊刷刷奏響的時刻,即便毫不相干的人,都會一霎那心靈一顫,感情細膩者更是瞬間鼻子一酸、涕淚橫流。
樂手們吹奏的曲子多為村裡人耳熟能詳的老歌,如《黃土高坡》《九月九的酒》《走四方》《大花轎》等。明明是很豪邁熱烈的農村音樂,曲調是那種響徹雲霄的大起大落,明明吹奏的人前仰後合張力十足,吹出來的樂聲卻能直擊人心最脆弱的地方,令聽者肝腸寸斷。
無論何種意氣風發、高亢激揚的音樂,在嗩吶的渲染下都會變成撕心裂肺的哀樂。更別說道士們那些喪禮專用的哀樂,如《大出殯》《別亦難》《十二月哭靈》等了。
樂隊休息的過程中,為了迎合觀眾需求,雜耍人員會玩起翻跟頭、踩單輪等雜技。圍觀的人群大過眼癮,掌聲喝彩聲雷動,氣氛也會渲染到頂點。在寧水的農村,超過七十歲的老人去世都算喜喪。人們認為葬禮越是熱鬧快樂,逝者越會開心滿意。
事實上逝者已去,一切種種煙消雲散,無非都是活著之人心裡的寄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