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洋英兩國關係惡化 (第2/3頁)
葡萄無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軍在坦克裝甲部隊,炮兵和空中力量的優勢下,依然付出了傷亡17萬餘人的重大代價,其中陣亡7萬多人,輕重傷近10萬。
客觀的說
以7萬對12萬,美軍確實取得了一場輝煌勝利,在連續三次的美日戰爭中,第1次在該項資料上領先。
但達成這一成就的代價就是消耗360餘萬發炮彈,損失540餘輛“威爾遜”坦克及1300餘臺輪履戰車,173架飛機和上千門大炮,裝甲機動攻擊力大為減弱,炮兵火力也不復鼎盛時期。
主要負責進攻的美第四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一部共計36萬餘人遭遇重創,戰損達到4成之多,已經傷筋動骨的程度。
雖然後續補充了十餘萬新兵,但整體戰鬥力下降的厲害,結果被大洋帝國所屬北美第二軍一擊而潰,僅僅支撐了三天時間。
戰爭打到這要命的時候,米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沒有單一主體民族的致命缺陷便暴露出來,那就是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太差。
全國各地爆發的反戰示威遊行,各種分裂主義言論和團體粉墨登場,透過演講、報紙輿論和廣播電臺等各種手段,喚起人們心底曾經被大洋帝國支配的恐怖記憶。
兩個月前勝利光復丹佛城帶給美利堅人民的榮耀,如今早已逝去,光環不在。
大洋帝國悍然派兵武裝干預北美局勢,丹佛再度淪陷,日軍南北大動脈重新打通,芝加哥前線日軍迎來了強援……
這一切對米國人而言,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災難,很多人對贏得最後戰爭勝利的信心早已崩潰。
而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民眾支援率指數,從最高時的百分之八十幾,急劇滑落到不足40,這過山車一般的資料就在短短兩個半月時間內發生,讓威廉-塔夫託白高興了一場。
最糟糕的是美利堅作為民選政府,24年度將舉行國會議員中期選舉,改選1/3的參議院議員和一半的國會眾議院議員,當前選舉大幕已經拉開。
原本信心滿滿參與選舉的象黨議員們,在前線噩耗連連的情況下,選情急驟直下,從原本的勝券在握變得前景一片灰暗,從上到下都急得跳腳。
由此,政府方面誕生了強大的議和派,要求儘快派出使團與大洋帝國和日方接觸,探討和平解決北美局勢的可能性,務使當前的惡劣戰況不再蔓延。
雖然美方政府和軍方產生了巨大分歧,但一日未達成談判條約,戰爭依然要進行下去,依然要維持當前的攻勢作戰,依然要上這個戰爭泥沼中投入無數的資源,還有大量徵募的美軍士兵。
米國人對大洋帝國插手北美戰局無計可施,只能求助於當初信誓旦旦的英國人。
而倫敦的反應尤其強烈,公開發表嚴重外交照會,言辭強硬的要求大洋帝國改變錯誤決定,撤回所屬軍隊,不要再錯誤干預北美局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大英帝國的底線。
大洋帝國的做法也很乾脆,斷然拒絕了英方要求,外交部門重申了大洋帝國皇帝李福壽在4年之前,訪問弗吉尼亞共和國時所表達的真實態度;
帝國方面不承認也沒有義務保障英國在北美地區的所謂特殊權益。
北美地區是大洋帝國傳統勢力範圍,作為肩負領導世界重要使命的大洋帝國,有責任維護該地區和平穩定,有責任對擅自挑起戰火的米國予以懲戒,所作所為不需要得到任何國家的諒解和同意,這也包括英國。
所以,大洋帝國拒絕一切無理指控,也不接受英國交涉,倫敦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大洋帝國政府的官方態度強硬而有力,第一時間得到世界各國主要媒體的頭版頭條報道,而其中兩個正式詞彙,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第一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