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看到和聽到的比如:有既是無,無既是有。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一樣讓人看起來好象明白了,但又不明白。有點象算命先生的把戲,什麼都說一點,什麼都不說清楚。試想人們為什麼需要哲學,是因為人們想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的。當一個人去問一個哲學家的時候,他總是回答這個是一個辨證的問題,矛盾的問題,是一個對立而統一的問題,或者有既是無,無既是有,或者乾脆般出一條怪誕的陰陽魚來之乎者也。這個人只怕什麼也搞不明白,得不到一個確定的答案。這就是哲學衰落的主要原因,科學可以指出一,二,三,是什麼就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做。宗教也能作到這一點,只要你按照他來做就可以了。比如: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發生衝突,如果其中一個人來找神甫問該怎麼辦時,神甫會翻開聖經並指著其中一頁說:耶穌原諒了對他不公的人,並寬恕了他們。類似的東西也可以在儒家、拂教、*教中找到。

為什麼說辯證法本身定義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呢?我記得辯證法是這些樣定義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矛盾的一面,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比如塞翁失馬這個常常被中國人用來解釋辯證法的例子。故事是這樣描述的:古代邊塞有一老翁,一天他家的馬丟失了,鄰居們為他惋惜,他卻非常高興說:好事好事。一年後,馬回來了,還帶了一群馬回來。鄰居向他祝賀,他卻說:壞事。果不然,兒子騎馬時摔壞一條腿,成了瘸子。鄰居們安慰他,他說:好事好事。第二年,外族入侵,村子裡能拿得動武器的全都出戰,兒子因為是個瘸子而保全性命。人們通常用這個故事來解釋在一定條件下,矛盾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問題是什麼是一定的條件?拿這個例子來說,這個故事的條件就是丟了馬但帶了回來了一群馬。如果丟的馬死了,這個條件就不成立了,矛盾無法相互轉換。現在的問題是人們在丟了馬的時候需要知道該怎麼辦,誰能預測馬不會死而在一年後帶了一群回來呢?如果我們去問一位哲人,他會說什麼呢?他會說:事物總是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好事的,就如同那位老翁一樣,如果後來馬回來了,自然是好事。如果沒有回來,這位哲人亦可以說,條件還沒成立,如果繼續等下去,總會變成好事的。我想人們大概根本沒有聽理論的興趣,還不如再買一匹回來更實際。在這裡,辯證法解決了什麼?

那麼我們再看:在正電子沒有被發現之前,哲學家們聲稱電子與原子核夠成對立而統一的矛盾關係,在發現正電子以後,又聲稱電子與正電子是對立而統一的。哪個是對的呢?其實很簡單,放在不同的參照系中都是對的,電子與原子核在參照系為電荷時構成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電子與正電子呢?如果是絕對對立的話,相撞後應該什麼都沒有了,但實際情況是產生輻射。證明了一點,這種對立關係是相對的。我在網上經常看到關於矛盾雙方是否能成為對立統一的爭論,實際上是在沒有確定參照系與精確度的情況下產生的爭論。在沒有把辯證法放到相對環境中來的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最後出一道題給大家:真理的對立面是什麼?可不可以相互轉化?如果可以相互轉化,那麼什麼是真理?既然我們不能找到真正意義上的真理,而社會又有需求,比如:你要說服一個人認同你的所作所為,而對方又想問個明白時哲學便會有作用。如果哲學都說不清楚,又如何說服他人?實際上,從社會層面上來看,人們對哲學的需求也是相對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將思維的觸角伸到真理這個層次的。就如同科學技術,生存方法等一切人類活動一樣都是知道得多一點人的教知道得少一點的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作為人類的侷限性,試想一個生存在宇宙不知道哪個角落裡的一個叫銀河系星系的偏遠旮旯堆裡的一個叫太陽恆星周圍的九個行星中的老五上的一種不起眼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相思舍利子

相思舍利子

鼕鼕
遊戲 完結 13萬字
星辰訣

星辰訣

知恩報恩
遊戲 完結 328萬字
愛錯人?

愛錯人?

閻王
遊戲 完結 7萬字
重鑄清華

重鑄清華

竹水冷
遊戲 完結 487萬字
一言難盡

一言難盡

小秋
遊戲 完結 9萬字
奸商可奪心

奸商可奪心

漂亮格子
遊戲 完結 1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