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t;不致因戰爭動員而受徵兵的騷擾。這制度開創伊始,流弊即隨之而來。民戶被編入軍戶,大部出於強迫;即或出於自願,也常常是基於權宜之計,時過境遷,當初的應帶就不能矢守不渝。所以各個駐兵的衛所剛剛成立,士兵逃亡和換籍的事件即已層出不窮。時經一百多年,各衛所的土地,不少都為各軍戶抵押和出賣。長年以來,除了西北邊境,絕大部分地區都承平無事,所以,一個衛所的實際兵員往往遠較規定的編制為少,在退化最嚴重的衛所中,竟僅為規定編制的百分之二或三。對而且這些有限計程車兵還常常被軍官當作營造和運輸的勞工,再不然就是留在家裡充當僕役。
和這種每況愈下的情形相始終的是補給制度。本朝的軍事供應和政事參合為一元。軍隊的粗鋼補給,來源於地方政府的側面供應。按理說,戶部是國家財政的中樞,應該統籌全域性,但實際上卻類同於一個大型的會計機構,只是在帳目上監督各個機關和各個地方政府的出納。各個地方政府按照規定的數額把給養直接運交附近的軍事單位,軍區和中級以上的後勤機構。一個府縣,可能輸送食糧及銀兩於十幾個不同的小單位;一個衛所,也可能接受十幾個府縣送來的糧食和銀兩。這種方法一經成為定製,就如盤根錯節,任何高階單位也無法把補給點和補給線作合理的通盤改組,以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於是供應不能足額的情況就時有發生。試想,由十幾個單位分別按固定的數量供應,總難免有個別單位由於意外的情況而不能如額繳納;而其他單位則並不負有補足缺額的義務,即或有這樣的義務,也不見得就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在開國一百餘年以後,書面的規定早已和實際的詳情格格不入。縱使有區域性的調整,充其量也不過見效於暫時而終於不免捉襟見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