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時,李立三一家仍擠住在李莎母親家中。房子只有約20平方米的一個大間,當中用一幅白布簾相隔,一邊是李莎的哥哥嫂子、侄子居住,一邊是李立三夫婦和母親、女兒英男三代四口。李莎一家四口把床鋪讓給病中的冼星海夫婦,自己擠在臨時鋪的地鋪上。後來,林利和孫維世、李特特去看望冼星海,見此情景,十分感動。林利說:“我們過去總聽別人說李立三如何如何不好,犯了許多錯誤,這時不禁對他有些改觀。他們很熱情,連兩歲的英男也喜歡中國人。她當時還不識字,但卻會順著拿中文書。別人把一本書倒著遞給她,她接過後又順過來了,大家稱奇不已。那次我們造訪後告辭出來,把三雙套鞋都忘了,丟在他們家裡。”李立三夫婦不僅要幫助冼星海聯絡治病,還要為解決冼星海夫婦的食品來源日夜操勞。經李立三多方奔波聯絡,一個多月後才得到蘇聯國際救濟總會的幫助,把冼星海送到莫斯科的醫院治療,李立三夫婦還經常到醫院去看望照料。
救助患難中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2)
冼星海身患嚴重的血癌,沉痾積疾,醫院已無回天之力。四個多月後,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的醫院中,終年只有40歲。李立三夫婦與蘇方一起共同為冼星海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蘇方致悼詞的是後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著名音樂家穆拉德里。最後,把冼星海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個公墓裡,骨灰盛放在一個灰色大理石小匣裡,匣子正中鑲著一張他的橢圓形的照片,周圍環繞著緞制的花束,下面刻著金色的俄文字: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共產黨員:黃訓。訊息傳到延安後,毛澤東還親筆題詞:“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周恩來給他寫了輓聯:“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後經李立三夫婦多方奔波,冼星海逝世一個多月後,蘇方在原共產國際的宿舍“柳克斯”大樓找了一間房子,冼星海的猶太族夫人才從李莎家中搬出去。這位夫人是一所少兒音樂學校的校長,她欣賞冼星海的天才,自願嫁給他。冼星海向她一再表明自己在國內有妻子,將來回國後要和中國妻子團聚。她卻表示沒有關係,情願在蘇聯這段時間照顧他。
李立三當選中共中央委員(1)
1945年5月,蘇聯人民迎來了戰勝法西斯德國的節日,大家心裡期望著和平。當年夏天李莎跟李立三乘火車去莫斯科郊外時,又看到坦克、大炮,還有載滿軍人的列車絡繹不絕地駛向東方。“怎麼還有那麼多的軍車?戰爭不是打完了嗎?”李莎費解地問道。“不,還要繼續打,要粉碎日本法西斯!”李立三興奮地解釋說。當時蘇聯報紙對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沒有作報道,8月中旬日本宣佈投降,才發表了日本戰敗的訊息,李莎一家人又驚又喜。李立三獲悉日本侵略者被趕出祖國大地,更是欣喜若狂,他再也按捺不住回國的渴望。李立三向蘇共對外聯絡部交涉,表達了這個心願。
9月起,蘇共聯絡部批准他定期閱讀國內報紙,作為回國的準備。李莎得知後,內心既矛盾又忐忑不安。她支援立三回國的決心,又擔心夫妻從此分離、再也無法團聚。但她知道,李立三的戰鬥崗位在中國,他必須回去。李立三耐心地安慰李莎說,一旦條件成熟,他會馬上叫她帶著孩子過去。他們憧憬著在中國的未來生活。李立三說:“我現在還沒有恢復黨籍,但我回去還是可以工作的。到報社當編輯,或作俄語翻譯,我都願意。這些工作國內還是很需要的。你在中國可以教書,也是有用之材。我們會有自己的小房間,和和睦睦地生活。”
李莎聽了以後,心裡樂滋滋的。有自己的小房間,這是她當時最大的期望。李立三做好了以黨外知識分子的身份參加新中國建設的思想準備,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等待他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身份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