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甘地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妻子。可見,對於優秀的男性來說,優秀的女性是他們汲取智慧和良善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甘地教導同胞們說:&ot;從身邊做起吧,如果你還無法接受殖民地總督或溫斯頓?邱吉爾,就先愛你的妻子、丈夫或孩子吧。就讓你的愛從這裡向外擴充套件。只要你竭盡全力你就不可能會失敗。&ot;甘地自己在達到最高境界之前,就曾經歷了若干次的失敗和挫折。他一直沒有放棄。甘地的精神直接回應了人類最深層的需求--那就是對愛永無休止的需求。在《聖經》中,勸誡人們信、望、愛,而愛始終是第一位的。
我是甘地精神的信奉者。我沒有成為甘地的妻子的&ot;野心&ot;,卻有向她學習的願望。她是女性的楷模。
記得從念小學的時候起,我們就被灌輸這樣的結論: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然而,在我們汗牛充棟的史書上,殘酷的內戰比比皆是,動不動就是血流成河、伏屍百萬。血性和暴戾之氣充斥著《二十六史》的每一頁、每一行。直到今天,還有那麼多的國人充滿著戰爭的狂熱,時不時地叫囂&ot;打到彼岸去&ot;。這讓我懷疑:我們真的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嗎?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沒有甘地式的人物,我們的文化中也一直沒有誕生對暴力深刻的、本質性的反思。每當聽到那些鼓吹暴力和戰爭的言論,我就無比厭惡--假如遭受暴力侵害的是他本人、假如被卷進戰爭的絞肉機去的是他的親人,鼓吹者還能夠心安理得地鼓吹下去嗎?
一位詩人寫過這樣的一句詩:&ot;每一顆子彈射向的都是一位母親的胸膛&ot;,這是我所讀到的對戰爭最真實的寫照和最深刻的控訴。只有那些從石頭蹦出來的傢伙,才會對這樣的詩句無動於衷。
寫到這裡,我就想起了一首名叫《花朵們哪裡去了》的英文歌曲:
花朵們哪裡去了?
花朵們被姑娘們採去了。
姑娘們哪裡去了?
姑娘尋找她們的丈夫去了。
丈夫們哪裡去了?
丈夫們當兵去上前線去了。
士兵們哪裡去了?
士兵們被埋葬在墳墓裡了。
墳墓到哪裡去了?
墳墓上開滿了美麗的花朵。
那些崇拜暴力、血腥和戰爭的人,真該每天都聽一聽這首歌曲。
親愛的廷生,我們都是甘地的信徒,我們願意堅守非暴力的信念,沐浴在愛中生活。
有了你的愛之後,我也開始用這種愛去對待身邊所有的人。
出門的時候,我總會準備一點零錢,給那個每天在我們小區門口的地下通道里拉胡琴的老人。
看上去,他已經在外邊漂泊很久了。
永遠愛你的小萱兒
兩千年六月二十日
二、廷生的信
小萱兒,我的愛人:
這兩年來,我也日益意識到甘地的重要性。
我經常跟好朋友蕭瀚一起討論甘地的話題。蕭瀚是甘地的信仰者,甘地在蕭瀚心中幾乎是不容褻瀆的偶像,在朋友圈子裡,他是甘地精神最熱忱的傳播者。
記得有一次幾個朋友聚集在一起吃飯,一位朋友隨口說:&ot;作為政治家,甘地也有作秀的一面。&ot;
聽到這種表述,蕭瀚立刻站起來大聲說:&ot;甘地所有的言行都是他心靈的寫照,他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表演。你的說法只能說明你還無法理解甘地的崇高。&ot;他因為激動而面紅耳赤,他差點就要拂袖而去了。
蕭瀚的激動讓我感動。可惜,能夠充分認識到甘地的意義的國人太少了。國人能夠讀懂泰戈爾,卻無法讀懂甘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