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日過去,京城內的局勢愈發沉悶,
在城外的叛逆得到清剿之後,原本遭受阻礙的往來信件似乎恢復了。
京畿之地附近再也沒有發現驛卒的屍體以及燃燒的送信馬車。
這不僅讓一眾錦衣衛鬆了口氣,
還讓一眾朝堂官員覺得,京城內壓抑的氣氛終於緩和了一些。
就在此時,一封傳閱各部的奏疏又引起了京中諸多大人的注意,
新任禮部尚書魏蘭臺準備舉行大祭,祭天求雨,
並且已經得到了陛下的硃筆御批!
同時,訊息開始在京城廣為流傳,
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已經傳遍大街小巷。
正在百姓們議論紛紛,討論此事是真是假時,
京兆府的告示與朝廷的邸報都發了出來,
張貼在京城四方城門旁,每日都有讀書人在那裡不停誦讀。
就連在京城中聞名一時的雜報也刊登了此事,
這才讓京城的諸多百姓相信,朝廷真的要舉行大祭了。
一時間,
街頭巷尾,人們交頭接耳,
都在談論著這場即將到來的大祭。
一些老農平日裡都會帶著自家種植的瓜菜進城來賣,
聽到此等訊息,滿是皺紋的臉上帶著一絲期待,說道:
“聽說南邊柳州幾個地方許久都沒下過一場雨了,莊稼都快旱死了,
若是能求得甘霖,那可真天佑大乾啊。”
一旁,同樣在集市擺攤的年輕後生笑了笑,
看了看身前鋪位的雨傘,連連點頭:
“是啊,尚書大人為咱百姓著想,但願能靈驗。”
一時間,京城百姓們對大祭充滿希望,
不少人甚至自發地在家中準備起了香燭,
打算在大祭當日誠心祈願,沾一沾朝堂的喜氣。
然而,在朝堂之上,各個官員?反應卻各不相同。
一部分官員,尤其是那些與禮部尚書魏蘭臺交好或者支援其主張的,紛紛表示贊同和支援。
他們在朝堂上高聲稱讚魏蘭臺此舉乃是順應天意、體恤民情之舉,
認為這不僅能夠安撫民心,還能彰顯朝廷仁德,
有助於穩定當下略顯動盪的局勢。
這些官員言辭懇切,力陳大祭的種種好處,
彷彿已經看到了大雨傾盆而下,滋潤著乾涸的土地,百姓歡呼雀躍的場景。
然而,朝堂上黨爭不斷,又有京察逼近,
一些官員打算在大祭上做一些文章。
便紛紛向著內閣建言:
“如今京城局勢剛剛稍有緩和,
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舉辦大祭,是否太過倉促?
況且祈雨之事,本就玄之又玄,
萬一事與願違,豈不是讓百姓失望,甚至可能引發民怨?”
說話之人是轉運司的一名副使,平日裡接觸外地官員頗多。
還有一些大臣直接上疏皇帝,
希望皇帝能改變主意,不再舉行大祭。
一時間,原本稍稍安穩的朝堂再次變得混亂起來,
讓一些剛剛來到京城的流官,摸不著頭腦,
甚至看不清誰與誰是一起。
禮部尚書魏蘭臺卻堅定萬分,上疏直言:
“陛下,臣深知此舉可能會遭人非議,
但如今旱情嚴重,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有所作為,臣心難安。
且臣查閱古籍,多有先例可循,
只要我等誠心祈願,必能感動上蒼。
再者,舉辦大祭,亦可凝聚民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