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南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夏的文明,是一部有關揚棄的歷史。
它注重從過去的傳承,更注重創新,有的時候人生就是這樣,註定要丟去一些過去的東西,然後又從剩下的底蘊中萌發出新的收穫。
夏朝前,古時的人類只是圍繞在領袖共主下的同族而已,彼時沒有階級之分,所有人都過得散漫自由。
但是當氣候變遷,散漫自由帶不來種族延續以後。
所以文明更進一步,夏誕生了。
團結在強有力的領袖麾下,華夏先民們發揮了智慧與汗水的力量,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奇蹟。
縱觀整個夏朝歷史的歷代君主,他們能夠成為君主的前提,就是能夠提出利於全體國民的工程並且組織國民完成它,一如選舉制中總統向選民們承諾的競選政策。
有夏一代,所有的君主都在不斷地帶領子民開拓地盤,並且修建有利於種族繁衍的大型工程。
這是從大禹傳下來的政治傳統,大禹開鑿了運河疏通了洪水,夏啟找到了大武王權,大力推廣開啟了武道功法的時代。
一直到了夏桀,本來該用於利國利民的徭役,卻被夏桀用來修建用於享樂的宮室,以公肥私。
以至於相對來說更加先進,承認公私分別的商取代了夏,從此華夏先民有了階級,有了公私。
再後來,只講公私不講道德的商遇到了比它更強的周,於是周又取代了商。
周朝時,周公發現商朝的社會制度已經不足以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於是費盡心力重新編織了屬於周朝的禮儀制度,將商朝過去殘酷的血祭文化拋棄。
周繼承了商的地位,拋棄了商文化中不好的那部分,這就是揚棄。
到了秦漢之際,當週禮再也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秦朝的封建郡縣制度,漢時的儒皮法骨同樣帶著揚棄的傳統,從華夏文明衰朽的軀幹中萌發新芽。
到了前閔末年,大航海時代如火如荼,整個世界已然是大爭之世,華夏文明又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又才有了大日皇帝橫空出世,對腐朽的儒家文化揚棄繼承,改造出現代的華夏文明。
馬禮信作為大日皇帝的信徒,作為帝國的忠誠子民,當然對帝國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帝國的政治理想是這個世界上最正確的理想是舉一萬隻手贊同的。
無論帝國有什麼動作,都是出於最符合當下情況的考量,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如果帝國做出了任何有違背於常識的事情,那麼一定是帝國覺得這個常識已經腐朽了,已經老舊了,是不值得傳承的,是需要揚棄的。
至少在馬禮信接手孤兒院的案子前,他一直是這個心態。
作為最初到場封鎖現場的巡捕,馬禮信掌握著整個孤兒院血案的第一手現場證據。
在現場,他用照影香記錄下來了一張告死鴉的鳥喙面具。
其實面具沒有什麼,沒有任何規定說普通人甚至是犯罪分子不能佩戴鳥喙面具作案。
告死鴉特工喜歡佩戴鳥喙面具,是因為有很多時候他們執行任務需要一種不用開口又能散發的威懾,而統一攜帶無法讓人透過面部表現窺探思想的面具,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告死鴉會佩戴鳥喙面具,僅僅是因為他們名字中帶著鴉字。
所以一開始,馬禮信並沒有多想,一個面具而已。
不過第二天,就有一位告死鴉前來,討要了當時案發現場第一次收集線索時的照影香,然後又要求他們重新再錄一根新的。
其實之前,巡捕局經常遇到需要補錄照影香的案子,所以在最開始收集線索的留證環節,馬禮信是按照慣例錄了兩根的,這樣需要補錄的時候直接交上第二根就行了。
那麼將兩根都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