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論經 (第3/3頁)
肉末大茄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玄此問,出乎他預料。
他本以為下一問,當是問他對今文經之看法。
然而也是這一問,讓他思考如何即顯露求學心志,又避免露出真實想法。
畢竟他出身今文經學世家,孫乾說他可以拜鄭玄為師,楊琦也認可他拜師的行為,可關鍵在於鄭玄是否願意收。
思索一陣後,楊明回道:“以儒治國,所以周亡;以法治國,所以秦滅;外儒內法,漢之治國之道,然今文經為官學,古文經為大流,二者不能相容,致使士人分裂、官民背道,外儒之道即失,治國之道自然難行。”
鄭玄若有所思,便在田埂上坐了下來。
楊明見狀也盤腿坐在了對面。
“那你可有解法?”鄭玄思索一陣後抬頭再問道。
能明顯感覺到他此時的語氣已經有了變化,並非像開始那樣問學,而是論學。
“鄭公便是解法。”楊明淡然道。
“我如何為解法?”鄭玄問道,卻也古井無波。
“昔日王莽新政,便今、古並行,最終無論官、民皆棄其而去,究其原因,便在乎二者不能相容,而今鄭公兼採二者之說,若為國學,便可士人同心,官民同德,治世可期。”楊明接著回道。
今文經學閥孤立,楊氏也是如此,他此前無法接觸他學。
但數月前在廷尉詔獄,孫乾的意外現身讓鄭玄與他有了聯絡。
鄭玄之學,後世之人稱之為鄭學,影響深遠,不僅統一兩漢之古、今文經,更是在魏晉隋唐廣為流傳。
這就意味著,經學有為國學之潛力。
當然,這是楊明未來者之視角,此時鄭玄並不自知。
事實上,在楊明說完後,鄭玄的眼神終於有了變化,好似平靜水面起了漣漪。
他這一生,四十歲以前歷關東,入關中,皆在求學;四十歲以後客耕東萊,屢闢不仕,致力兼採古、今文經。
鄭學,便是其畢生所學。
若有一日鄭學真能成為國學,他便是大道圓滿,死而無憾。
鄭玄再望向楊明。
眼前之人,誅王甫,燒王庭,目有萬物,兼有此番言論,說不定真能做到。
“你方才所言,是為求學?”鄭玄說著站起身。
“正是。”楊明也跟著起身。
“那今日便在田埂拜師,一切從簡。”鄭玄接著說道。
楊明聞言行三叩首之禮,接著伏地道:“夫子。”
他沒有抬頭,因為他怕鄭玄看穿他此刻的真實想法。
須知要把一學定為國學,非君王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