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以對外征服為基本國策,但並沒有多少政治上的目標,無非為了獲得更多土地和財富。能打下來的自然要打,若是太難打也就不會非要打下來不可。南宋的頑強抵抗再加上議和的拿手戲,若還是在蒙古帝國時期,也許真的可以保住國家不被滅亡。
而到了元朝,無論你抵抗多麼頑強,無論你拿出的議和條件多麼優厚,元世祖忽必烈也必須要滅了你‐‐不僅僅是因為你富庶,而是你代表了皇帝正統。
既然我做了皇帝,那麼就決不能再有另一個皇帝存在,蒙古大汗只能有一個,皇帝也只能有一個‐‐&ldo;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聖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rdo;
不過,伐宋對忽必烈來說也是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在忽必烈剛登上汗位,還面臨著阿里不哥的軍事威脅時,他本沒有將滅宋戰爭提到議事日程。為了和弟弟交戰,他將原本駐紮在長江沿岸的兀良合臺、霸突魯等部抽調北上,並讓史天澤出任江淮諸翼兵馬經略使,李璮為江淮大都督,以漢軍掌管南部邊防,對南宋採取守勢。同時,還派出翰林侍讀學士郝經為使節,赴南宋商談在鄂州戰役時口頭商定的議和條件。
一些史家認為這次商談議和只是忽必烈的緩兵之計,日後談判破裂也是必然的,戰爭不可避免。這自然是有些道理,忽必烈確實亡宋之心不死,但這次談判還是很有誠意,希望能和南宋達成一個長久的和平協議。從使者是郝經而並非別人,就可看出這一點,
郝經,字伯常,陵川(今山西晉城)人。出身世第書香人家,祖父郝天挺是著名大儒元好問的老師。其人是忽必烈在潛邸時就十分倚重的謀士,地位和姚樞、劉秉忠相仿。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南征時,郝經便是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副宣撫使,與楊惟中率歸德一帶軍隊至長江北岸設立行臺。在忽必烈圍攻鄂州而身後出現阿里不哥爭位的不利局面時,郝經一言定大計,力勸忽必烈撤圍北歸。他是忽必烈眾謀臣中,最反對與南宋開戰的人物,希望儘可能延緩南北雙方的戰事。作為一代思想家,他也推崇&ldo;天下一家&rdo;,反對華夷之辨,是力促忽必烈附會漢法的中堅人物。以郝經而言,讓元廷更多的漢化,更為深入的將漢法作為立國根本之後,才應該商討南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