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後,親蘇方的旗幟派領導人塔拉基和人民派領導人阿明矛盾激化。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暗殺阿明不成,反被阿明反手一擊。9月16日,阿明政變成功,公開強烈表示對蘇聯的不滿。
接著,蘇聯再次報復。1979年12月27日,在蘇聯的支援下,塔拉基政權時期擔任阿富汗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和副總理的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發動政變,推翻哈菲祖拉?阿明政權。這次政變,實際上是在蘇軍的直接參與下完成的。1979年12月24~26日,蘇聯出動200架次大型運輸機,突擊向阿富汗首都喀布林運送5000多人的軍隊、300輛裝甲車和幾十輛坦克,蘇聯駐喀布林地區的部隊增加到近1個師的兵力,這些部隊控制了喀布林空軍基地和各個軍事要地。與此同時,在與阿富汗接壤的蘇聯邊境地區,還有5個師處於集結待命狀態。12月30日,據報導,蘇聯在阿富汗的軍隊已經增加到萬~3萬人。
蘇軍入侵阿富汗,遭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美國、北約、伊斯蘭國家認為,這是蘇聯為謀求私利和打破已有的戰略力量平衡的直接嘗試。
1979年12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發表宣告:&ldo;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是對和平明目張膽的威脅,它可能標誌著我們雙邊關係根本和長期的變更。&rdo;卡特要求蘇聯立即撤軍,並停止干涉阿富汗內政。兩天後的1979年12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宣告,強烈譴責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堅決要求蘇聯停止對阿富汗內政的干涉,撤出一切武裝部隊。1980年1月6日晚,鄧小平在宴請來訪的時任埃及副總統的穆巴拉克時說:&ldo;最近,蘇聯悍然派兵大規模入侵阿富汗,粗暴地干涉其內政,嚴重地威脅著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蘇聯這一行動,是它為謀求世界霸權而採取的一個重要步驟。&rdo;1980年1月7日,孟加拉國、牙買加、尼日、菲律賓、尚比亞五個不結盟組織理事國,代表世界上50多個不結盟國家,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不結盟國家透過的關於阿富汗局勢的決議草案,要求尊重阿富汗的主權、領土完整、獨立和不結盟地位,並立即無條件從阿富汗撤走一切外國軍隊。
蘇聯入侵阿富汗,一下子成為世界公敵。更為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開始全面反蘇,同時倒向西方,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營的中東勢力網徹底瓦解。
與此同時,蘇聯的入侵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強烈反抗,全國各地大規模起義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為保住對這個經營多年國家的控制權,決定加派兵力(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如果蘇聯在失去中東的情況下再失去阿富汗,結果必然是整個空間被美國聯盟封死,被包圍下的蘇聯很難持續發展),一場複製美國越戰失敗的戰爭就此展開。包括沙特在內的阿拉伯國家不斷為阿富汗抗擊蘇聯侵略提供資金和人力,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則提供武器彈藥。蘇聯,不可避免地如美國陷入越戰泥潭一樣,墮入阿富汗戰爭的深淵。越戰,是因為越南背後有中蘇兩個大國。而當時抗擊蘇聯的阿富汗背後,則是阿拉伯世界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
此時,再看蘇聯形勢。東方有日本、韓國作為美國的橋頭堡與軍事基地,根本無法突破。而且,即便突破,後面就是太平洋,對蘇聯來說戰略意義並不大;南邊是一個東方大國--中國的牽制;西面和西南面是北約的勢力範圍。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客觀上的確只有阿富汗這一個通向印度洋的突破口。一旦打通並控制,即可向前延伸到印度洋,接著伸向非洲。如此,東、西冷戰下的實力對比,就會明顯改觀。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是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戰略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唯一選擇,蘇聯也是考慮借美國衰弱之機形成突破。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