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第2/2頁)
[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東寶的製作團隊在僅知道內容的情況下還有著相當充裕的時間,因而能夠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入有別於此片的要素。
《原子怪獸》的故事主要是描寫氫彈試爆讓一隻恐龍再度復甦,而這隻恐龍橫渡海洋漂流到都市,最後藉由眾人的通力合作才將這隻恐龍打倒。光是看到這樣的劇情介紹,許多人或許會覺得《原子怪獸》和《哥吉拉》根本是同一部作品。當然,這兩部作品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尤其因為《哥吉拉》是《原子怪獸》之後的作品,所以會特別將作品特色做出明顯的區隔,而且日美之間在生命觀上、在對氫彈試爆的看法上也有極大的不同。
《原子怪獸》在日本名為《原子怪獸現身》,不過英語原名則為「the beast fro 20,000 fathos」(兩萬噚下的怪獸)。由於一噚大約為一&iddot;八公尺,所以兩萬噚的深海就有三萬六千公尺。我們目前所知的海底最深處,就是不到一萬一千公尺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這可說是完全構不到地殼最底端的深度。不過也因為如此,深遠的太古地層相當適合作為恐龍復活的背景。在第二章 中我們也提過「兩萬」這個數字,就是和儒勒&iddot;凡爾納作品有關的證明。而製作人田中友幸在《哥吉拉》企劃案上,也將其暫名為《來自海底兩萬哩的大怪獸》(注1)。
《原子怪獸》在日本上映時,日本方面之所以會使用「原子怪獸」這四個字,很明顯是地是受到十一月三日《哥吉拉》宣傳海報上的「氫彈大怪獸電影」的字句所影響。他們藉此希望複製《哥吉拉》的人氣,讓這部視為《哥吉拉》源頭的好萊塢電影也能賣座。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