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林沖皺下眉頭,有些生氣道:&ldo;學槍法難道是用來打架的麼!那同街頭的地皮無賴有何區別,爭強好勝是習武的大忌;況且學任何一項東西都需循序漸進,怎能貪快求多,根基不牢必留後患,你一定要記住,千招會不如一招精。&rdo;那少年點頭道:&ldo;林叔叔,我一定記牢你說的話。&rdo;
這少年是&l;青面獸&r;楊志的兒子楊再興,楊志給兒子取名再興,就是要再次興旺祖宗的門庭。楊志是梁山上所有曾在朝廷為官中最不願落草的一個,因為受祖宗的名聲所累,他是北宋初年河東名將金刀楊業的後代。
楊業初始是北漢的戰將,後來投降宋朝,一直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抗擊契丹,曾經率幾千騎大敗契丹數萬大軍,從此契丹軍隊一發現是楊業的旗號,就遠遠的避開。不過楊業終歸是降將,一直被頂頭上司所不喜,屢屢被上書給朝廷說其有異心,好在太宗皇帝睿澤,看完了一笑,又封好命人送給楊業,楊業深感皇上聖明,更加用命。
後來契丹蕭太后、耶律漢寧等人率十幾萬精兵來襲,戰事不利。太宗命楊業、潘美、王銑、劉文裕等人共同把雲、應、寰、朔四州的民眾內遷,準備放棄山西一代的土地。
太宗雖然相信楊業的為人,但畢竟是降將,而且按照太祖訓示,用文官節制武將,所以仍然任命蔚州刺史王銑做監軍,這基本是歷代的通病,以文限武,如果二人配合的好,或者文官本身具有很高的軍事素養,還好說些。
偏偏王銑一直妒嫉楊業的才能‐‐認為其不過是一介武夫,卻得到皇上極大的信任。當楊業主張避開契丹的鋒頭,四州民眾梯次撤退,大軍埋伏在石碣口,伏擊追來的契丹鐵騎,這本是最好計策。
不料王銑冷嘲熱諷說楊業既人稱&l;無敵&r;,今又手握重兵卻不敢應戰,是不是想回到山東有什麼目的。
這是歷來文官栽贓武官最有效的法子。楊業果然怒道:不是怕契丹鐵騎,而是戰機不利,孤軍奮戰,徒然折損兵力也不會引發戰局的根本變化,既然王監軍懷疑我的動機,我便只好出戰。
臨走時,楊業哭泣著對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潘美道:我本是太原降將,多次遭讒,但蒙皇上聖明,還是信任我,繼續讓我統兵作戰。今天實在不應該盲目出戰,此去必然敗績,如果潘將軍為朝廷想,就勸說王監軍和你共同在陳家谷口伏兵,等我敗退到這裡,你們乘勢接應或者可以殺契丹一個措手不及。
後來雖然王銑在潘美的苦勸下,勉強同意設伏兵,不過等了幾個時辰還是沒有動靜,而楊業出兵就陷入契丹的包圍,如果楊業馬上撤兵,還可以儲存實力,也能將契丹引入伏擊圈。不過楊業為了爭取更大的勝算,統帥手下官兵拼命死戰,力求多消耗一些契丹兵力,這樣自早上交兵一直到午時,楊業所部苦苦支撐,那邊監軍王銑左等右盼不見楊業來此,心中疑惑,猜測楊業一定打敗契丹大軍,想一個人獨享戰功,這等人統兵作戰不行,爭功邀寵確是強項,若不然也不會做上監軍的位子。
契丹蕭太后、耶律漢寧也非泛泛之輩,早預防了宋軍的增援,王銑出兵以為上戰場撈個大功勞,不料馬上中了契丹的埋伏,王銑帶頭逃竄,部下很快潰不成軍,比楊業的所部更快被契丹消滅。潘美見王銑敗績,楊業遲遲不來,也一定是全軍覆沒,也就撤出伏兵。
卻說楊業率兵從午時又堅持到接近天黑,才開始撤兵,圍剿楊業的契丹鐵騎也損失慘重,不過蕭太后嚴令必須活捉楊業,契丹鐵騎無奈也死死追趕,楊業雖然損失了大部分的部下,但能夠將契丹餘部引入伏擊圈加以消滅,也認為值得了。
不料進入陳家谷口,卻發現空無一人,楊業仰天長嘆,欲哭無淚。眼見手下個個帶傷,苦戰一天,沒有吃上一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