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思,武帝莫非與自己兒子有仇?
如果仔細推敲賈皇后的所作所為,我們會發現,其實她並沒有歷代史官說的那樣不堪,除了那些難辨真偽的風流韻事,還有末年逼殺太子(這是不可避免的衝突,原因後表),賈皇后並沒有其他顯著的劣跡。
若從政治家角度來衡量賈皇后的優劣,這個女子可以說是西晉後期的政壇第一人。西晉的宗室力量是桀驁不馴的猛獸,各手握兵權的蕃王先噬人後相互噬咬,最後將晉朝的江山撕成碎片。楊駿、汝南王以及後來的趙王、齊王、長沙王、成都王,先後倒在這頭餓虎的爪下,他們的執政時間都沒超過兩年,唯有賈皇后可以壓制宗室九年之久。從武帝駕崩到西晉滅亡共有二十七年,唯一的太平歲月就是賈皇后治下的元康九年,要做到這一點殊為不易,除了有高超的政治手腕,還需要冷靜的頭腦與寬廣的胸懷。
因此有理由相信,賈皇后與司馬衷一樣,也已經被後人塗抹得面目全非,她的真實面目也是一個謎。賈皇后可能並不醜,脾氣也不暴躁乖戾,她甚至可能是一個絕色的美女,溫腕可人但是性格剛毅堅韌。就如一切有所建樹的政治人物一樣,賈皇后內心堅硬,不會受個人感情的羈絆,行事幹脆果敢,因此顯得冷酷無情。
賈皇后貴為中宮,有機會目睹芳容的人少之又少,晉朝的史官也不至於奮筆直書,留下“賈皇后既醜又乖戾”的史料。西晉滅亡之後是一個紛亂無序的大亂世,這個大亂世盛產流血漂杵的戰場和飽食的禿鷲,也盛產梟雄爾虞我詐和急劇膨脹的野心,這個大亂世裡連空氣都充斥著陰謀、謠言與誹謗。
等這一切塵埃落定已是三百年之後,隔著歷史的重重迷霧,唐朝的史官竟然可以一眼就辨認出賈皇后,然後指出那是個超極大醜女,奇哉!史家本該惜墨如金,而他們竟花費大量的筆墨來渲染賈皇后的醜,怪哉!
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唐朝人真的那麼關心一個已成往事王朝的宮闈秘聞,真的在乎那個屍骨已經徹底腐爛成灰前朝皇后的美醜?不只是唐朝人,歷朝歷代的史官都有這個毛病,他們總對於皇帝皇后的床第之事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與現代的史學家不同,他們的第一身份是官僚,第二身份是文人,第三身份才是學者。
作為官僚,史官們有義務進諫君主勤政愛民,有義務規勸同僚忠君愛國,也有義務教化黔首循規蹈矩;作為文人,文章千古事,史官們必須做到“文以載道”。他們的老前輩孔丘給歷代史官的樹立了榜樣,“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歷代盛世修史,其目的也被唐太宗一語道明,“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劉知幾在《史通》中更是明確點出了史官的作用,說“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史官的“微言”必須富涵“大義”,才能稱得上是良史。
因此,歷代所謂的史書不僅是歷史學術著作,同時它還是政治教科書,還是道德宣教課本。這種史書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可以說它其實是一種政治武器。
所以歷代的史官才會有濃厚的興趣去關注宮闈秘聞,去繡前朝皇后的花邊新聞。不是他們真的很八卦,他們在說妲己褒姒紅顏誤國的時候,真實用意是在變相的勸諫,警告當時的君主好色可能亡國,千萬不要重蹈商紂王周幽王的覆轍;他們在說呂氏篡漢的時候,實際是在勸諫君主千萬不能縱容外戚,同時也在警告女主不得干政。
史官們其實根本不關心前朝王后皇后的真實長相,褒姒妲己息媯夏姬齊姜等等等等,關於她們的傳說往往荒謬不經,她們都沒有畫像流傳世間,後代的史官更不可能穿越時空去確認芳容,但是她們無一例外被定格為狐媚的絕色美女。原因很簡單,這是政治教育的需要,這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