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傳播、釋放出來教給大家去做,使得一般的鄉鎮都能學有方向、幹有目標,或者直接地傳幫帶,這樣鄉鎮企業就如星星之火,迅速成熊熊燃燒的燎原大火。”
第6章八仙過海(4)
顧仙根說,他所在的婁葑鎮,在上世紀70年代初蘇州地委提出的“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要求下,初步形成鄉鎮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之後在1976年至1978年間,在過去的“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的基礎上,向城市工業協作配套加工方向拓展。這個階段,像常熟、張家港、吳縣的社隊企業總產值均超過了1億元,而且還出現了幾個超1000萬元的鄉鎮。當然,後來發展的速度就更不用說了,“億元鄉”、“億元村”在蘇州大地上到處都是,也就不稀奇了。
“1979年至1983年,蘇州地區的鄉鎮企業又出現了一個發展高潮。這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四中全會‘社隊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的精神鼓舞下,蘇州地區領導帶領我們冷靜思考、科學分析,探索發展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後,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利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同城市大工業的橫向聯合;另一方面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調整整頓,在改革分配製度和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使得下面越幹越起勁。當時的婁葑鎮就是利用與蘇州市區近的有利條件,採取與一些大企業聯合加工和生產產品的方式,獲得了社隊企業的高速發展。‘塊頭’越來越大了,百姓得到了實惠,幹部出去的面子也大了,加上蘇州市的領導以各種方式不停地宣傳我們幾個典型,把我們放在一個競賽的平臺上,每年進行一次評比,這種方法很管用。我們蘇州人講究面子,大夥兒放在一起,誰發展快,誰達到了什麼指標,到頭來一公佈:幹在前面的,又光榮又自豪;落在後面的,摩拳擦掌,暗下決心,來年一定要趕上去。我們當時就是這個情況。我當鎮黨委書記,被評上了蘇州市裡的先進。全市三級幹部大會上領導一表揚,上臺領了獎狀,掛了紅花,心裡熱乎乎的。可回頭一看,身邊還有那麼多先進比自己幹得好,會議沒散就趕緊向家裡佈置新的戰鬥任務和發展思路。那真叫熱火朝天,你追我趕!”
很顯然,在蓬勃發展、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中,蘇州市的幹部們有著諸多超人的領導藝術才能,其中之一就是他們不輕易否定任何一種有益於發展的特色探索,並在“百花齊放”、“萬馬奔騰”中善於尋找、捕捉和總結那些對特殊與個別、全域性與區域性經濟發展有指導意義的典型經驗。秦振華、顧仙根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示範作用和表率作用,使得那些跟在他們後面的鄉鎮社隊學有方向、幹有目標、你追我趕、爭先為榮。
在這一時期,蘇州市委、市政府還做了一件對促進鄉鎮企業異常重要的工作,拿學者們的話說,就是“政府推動力”。鄉鎮企業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形態,在*主義經典政治經濟學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在其他世界經濟史和經濟學中同樣找不到。西方經濟崇尚的是自由市場經濟,這種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就創立了一種觀點,即市場經濟機制是一隻“看不見”而無法抗拒的“手”,這隻“看不見的手”主導著市場經濟,並認為這是推動經濟的全部動力和內因。西方世界對這一經濟形態特別迷信並常常以此攻擊20世紀崛起的另一種經濟形態——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與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相比,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可以說是純粹的政府主導下的一種經濟形態。它在斯大林時期獲得了空前的超越於任何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但後來這種經濟形態證明也有其內在的致命缺陷,因而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中國同樣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計劃經濟歲月,只是我們的黨和政府在歷史性的關鍵時刻,糾正和調整了這種單一性經濟體制,從而避免了像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