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本書不涉及超自然現象 (第1/2頁)
木子李大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唐絕對是一位對《黃帝內經》有著深入研究的教授,經過了李介賓這段時間的點播,憑藉著雄厚的經典基礎,野蠻生長著。
這個時候他講起來內經,總算有了幾分教授的風采,只可惜聽眾只有兩個人。
“張元素是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學家,他的用藥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黃帝內經》的影響。張元素提倡的‘藥物歸經’理論,就是基於《內經》中對人體經絡和臟腑功能的理解。”
“《內經》中提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強調了陰陽平衡的重要性。張元素在其著作中也強調了調和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他的用藥方法注重藥物的性味歸經,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張元素的用藥思想確實深奧,他將藥物分為寒熱溫涼四氣,以及酸苦甘辛鹹五味,並且根據藥物的歸經來治療不同的疾病。”
“正是如此。張元素還提出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這與《內經》中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他認為,一個有效的方劑,應該像一個和諧的團隊,各種藥物各司其職,共同發揮作用。”
“張元素的《珍珠囊》,他對藥物的性味、歸經、主治等方面的論述非常詳盡,很多觀點都與《內經》相呼應。”
“能夠將張元素的用藥思想與《內經》的理論聯絡起來,這說明對中醫經典的理解已經相當深入了。”
“張元素的用藥思想不僅在理論上與《內經》相契合,而且在實踐中也非常有效。他的許多方劑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確實如此。張元素的用藥思想是中醫學寶庫中的瑰寶,值得我們每一位中醫學者認真學習和研究。”
《黃帝內經》中的“陽為氣,陰為味”是中醫理論中對藥物性質的基本分類。
其中“陽為氣”指的是藥物的氣化作用,通常與藥物的溫升發散特性相關;而“陰為味”則指的是藥物的味道,與藥物的滋養、成形和沉降特性有關。
有一個情況可能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對於《黃帝內經》這本書,是宋朝之後開始重視的,在這之前雖然唐朝的王冰重新校對整理過,但並非是像現如今許多人那樣,抬為中醫第一典籍。
中醫是什麼?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假如只是舞文弄墨,那麼就算寫的再好的文章,也不過是文字遊戲。
只有真的能夠指導治療,這才是《黃帝內經》越來越受重視的原因。
但也說明了另外一點,後世醫家對內經的挖掘是一步步來的。
金元四大家,可以說大半都是從內經裡面節選內容來作為自己的思想依據的。
張元素雖然不入金元四大家,但是實際上是四大家兩派之一。
張元素根據《黃帝內經》進一步提出了“氣為陽,味為陰”的觀點,並對藥物的氣味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分類,將其分為“味厚(純陰)”、“味薄(陰中之陽)”、“氣厚(純陽)”和“氣薄(陽中之陰)”四類。
在張元素的分類中:
味厚(純陰):指藥物味道濃烈,性質沉降,通常具有洩下作用,如大黃。
味薄(陰中之陽):指藥物味道較淡,雖總體屬陰,但又包含一定的陽的屬性,具有通利作用,如木通、澤瀉。
氣厚(純陽):指藥物氣濃厚,能助長陽氣,陽盛則熱,通常具有發熱作用,如附子。
氣薄(陽中之陰):指藥物氣輕薄,雖總體屬陽,但又包含一定的陰的屬性,具有發散功能,如桂枝、麻黃。
張元素的這一理論,不僅豐富了中醫的藥物學理論,也為臨床用藥提供了更為精細的指導。
透過理解藥物的氣味厚薄,醫生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藥物的作用趨勢和效能,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