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柯春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痛惜國會大裁軍,揮淚告別坦克兵。
1918 年11 月11 日,經過四年多激烈、艱苦、漫長的鏖戰,造成三千萬人傷亡和數千億美元損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德國的投降而宣告結束。美國雖僅參戰一年多,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32 萬餘人,其中115 萬人陣亡,206 萬人負傷,4500 人被俘。各參戰國的人民都舉行隆重的儀式慶賀戰爭的結束,歡慶和平的降臨。《芝加哥論壇報》的頭版標題就是&ldo;讓戰士們立刻回家吧!&rdo;在紐約,人們高唱著:&ldo;我們不要鹹肉,我們要的是萊茵河的一席之地。&rdo;
但此時此刻的巴頓卻顯得與眾不同。他在戰爭中因表現勇敢而受到上司的表揚,從上尉晉升為上校,並獲得&ldo;優異服務十字勳章&rdo;,但戰爭的突然結束卻使他感到一時難以適應,甚至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他覺得現在又回到了&ldo;愚蠢的、地獄般的世界,生活失去了意義&rdo;。他熱愛戰爭,在戰爭中體會到快意、樂趣、刺激和緊張。他喜歡這種緊張的戰爭生活,並將自己與戰爭融為一體。他因受傷未能趕上最後幾天的戰鬥而感到萬分悲痛。離開了戰爭,他覺得自己的存在似乎已經失去了價值。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巴頓之所以如此地熱愛戰爭,主要是出於對自己個人榮譽和地位的追求,把戰爭看成是達到本人理想地位的手段。他不同於狂熱地鼓吹和宣傳戰爭的&ldo;戰爭販子&rdo;,也不同於老羅斯福式的&ldo;好戰的鷹派&rdo;。關於這一點,傳記作家拉迪斯拉斯&iddot;法拉戈曾作過精彩的解釋。他在《巴頓將軍》一書中寫道:&ldo;他對戰爭的熱愛,並沒有什麼玄妙的或地緣政治的論據。它並沒有思想基礎,也沒有馬基雅維裡或黑格爾派哲學家所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歷史迴圈論。巴頓完全出自崇信一種悖理的甚或荒唐的觀念,乃至上了癮,達到狂熱無羈的程度。這一點,在軍人中他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軍人中,即使那些最偉大、最有成就之輩,也沒有幾個人是讚美戰爭的,而多數軍人都持與謝爾曼一樣的觀點,認為戰爭是災難,戰爭的虛榮純粹是浮光掠影。&rdo;他又寫道:&ldo;巴頓熱愛戰爭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他所具備的特殊而又有限的才能註定自己要獻身給戰爭……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人。他相信,他的一輩子只有去搞一項狹窄的專業才能有出息,這就是他公開承認的選擇軍人職業的原因。&rdo;
雖然他還像戰時一樣以鐵的紀律要求部隊,並進行嚴格的訓練,但他情緒低落,興趣索然。布雷恩帶著美國製造的坦克抵達法國,但為時已晚,趕不上參戰了,但這些坦克卻成了巴頓的試驗品。巴頓對坦克進行了大膽的試驗和編組,在坦克裡安裝了無線電話,以便運動中進行通訊聯絡。他還制訂了集中使用坦克突破敵人防禦,向敵縱深發動進攻,一舉摧毀其指揮中心的戰術。這種戰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廣泛地使用。但是,巴頓沒能夠像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和利德爾。哈特一樣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因為理論上的探索不是他的專長,而橫刀立馬、馳騁疆場則是他的宿願。儘管如此,他還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番認真的總結。巴頓廣泛收集英法軍隊的坦克兵訓練材料、戰例研究報告、坦克作戰材料等等,加以認真研究,以拓展對坦克作戰的理解力。他還收集各種嘉獎令,希望從中學習如何驅使部下英勇作戰的技巧。他撰寫論文,澄清自己的思想,向參謀學院的學員和坦克兵的官兵發表演講。
巴頓甚至還對自己之所以在士兵中擁有威望一事進行了總結,認為其重要原因,是他能身先士卒,出現在戰鬥最激烈的場合,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躲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