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第1/3頁)
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齊桓公不得不用管仲,原因很簡單,齊國要想稱霸,國家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都已足夠,但卻面臨三個要命的問題,他的哥哥齊襄公,表面看死於內亂,其實卻正是死於這三個問題上。
三個問題,用一個字來說,就是&ldo;散&rdo;,確切地說,是內政分散,經濟分散,軍力分散。在當時,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唯有管仲。
先說內政分散。當時的齊國內部,國家的權力表面上歸國君,其實卻以宗法制為基礎,散落在各地的大族、宗室、貴族手中,國君的權力實在有限得很,特別是發動對外戰爭的時候,更要依賴於他們的支援,經常是國君對外擴張熱情很高,卻遭到下面的抵制,結果就徒喚奈何。除了用人方面,行政方面國君的威權也遠遠不夠。國君用人辦事,也常常遭到下面貴族大臣們的討價還價,一件百分百的事,推行下去卻大打折扣。齊襄公之所以性格橫暴,對下面採取打壓政策,也完全是因這種行政分散體系所導致,結果更不幸,一個小小的官員工作調動問題,卻演化成一場差點顛覆齊國政權的政變。而齊桓公本人,是得到了齊國兩大家族的支援,才得以順利登基,這樣的條件下當國君,表面高高在上,其實卻如履薄冰。
其次是經濟分散。齊國經濟繁榮,但是經濟繁榮的主要受益者,並不是國君和國家,也同樣是那些宗族貴戚。在齊桓公之前,齊國在漁鹽、採礦等支柱產業上,都很難獲得豐厚的稅收,下面的宗族們賺得盆滿缽滿,政府卻一分錢都收不上來。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有時候不得不靠削減官員以及貴族的俸祿,用以補貼國家開支,因此常常激發變亂。
軍事的分散更嚴重。齊地本身就不是民風彪悍的地區,國家人口雖多,可用於作戰的部隊,以及可用於徵調的兵源都嚴重不足。常年的承平,也使有限的部隊缺乏訓練,安於太平。而當國家有戰爭的時候,齊國軍隊在戰鬥力上的差距就迅速凸顯出來。而齊國的外患相當嚴重,魯國雖然已經衰弱,卻依然是齊國眼前的威脅,北面更面臨虎視眈眈的山戎。這樣一個鬆散的政治、經濟、軍事體制,面對強敵環伺的局面,齊桓公爭霸天下的雄心,似乎很遙遠。
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是基於他對自己,以及對於齊國大事洞若觀火的瞭解。如果齊桓公僅僅想要做個承平之君,關起門來過安穩日子,那麼他鮑叔牙是勝任的,但如果齊桓公要繼承兄長的遺志,完成齊國的稱霸大業,就必須要解決這三個問題。能幫助他解決問題的人,只有管仲。
不得不用的管仲,就這樣成為了齊桓公的上賓。魯國的囚車剛進齊國,齊桓公就派鮑叔牙來迎接。進了臨淄後,連囚服都沒換的管仲,就當場被任命為齊國的相國。這在當時看來,很是大逆不道。且不說管仲有過&ldo;弒君未遂&rdo;大罪,他本人的身份在當時也是被鄙視的。他出身低賤,年輕的時候曾三次求官被逐,做過小買賣,也當過普通士兵。在宗法制的春秋時代,這樣的人竟然能一步登天,自然引來非議紛紛。但齊桓公不管,他堅持重用管仲。
在相國位置穩固之後,管仲開始著手幹活了。幹活的目的,就是解決前述的三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ldo;管仲改革&rdo;。說起改革的內容,自然有發展生產、獎勵耕戰、恢復經濟等,但關鍵是,管仲幹了三件事。
管仲乾的第一件事,按現在的說法,就是&ldo;經濟國有化&rdo;。主要內容就是把冶煉、食鹽等原本由私商、貴族經營的產業統統收歸國有,壟斷其巨額利潤。這個時期,齊國創造性地設立了&ldo;鐵官&rdo;,即專門負責冶煉產業的官衙。由政府出錢招募工匠,開採鐵礦,用以製造農業工具和武器。此舉一舉兩得,一則國家獲得了冶煉業的巨額利潤,二則鐵器開始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