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共產黨的&ldo;黨外人士&rdo;的胡風對共產黨的感情、心態,卻是有著本質差別的。同被指為&ldo;反黨&rdo;,內裡的情形有雲泥之別,而後果也大為不同。
胡適對於國民黨政權,始終是擁護與批判並存的。國民黨極力要利用和借重胡適,而在一般情況下,胡適也甘願被國民黨所利用和借重,尤其每當國民黨處於危急關頭,胡適都會不辭勞苦地接受&ldo;差遣&rdo;,有時甚至是積極主動地為蔣介石&ldo;保駕護航&rdo;。例如,&ldo;西安事變&rdo;發生後,胡適立即發表了《張學良的叛國》一文,指出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張學良劫持國家統帥的行為,是十足的&ldo;叛國禍國&rdo;,並或明或暗地對共產黨的幕後操縱予以&ldo;揭露&rdo;和斥責。在1636年12月13日的日記中,胡適又這樣談到張學良:&ldo;漢卿為人有小聰明,而根基太壞。到如今還不曾成熟,就為小人所誤&rdo;。從胡適對張學良的痛恨,可看出胡適是極不願看到蔣介石政權垮臺的,晚年定居臺灣後,胡適更是當面向蔣介石表示:&ldo;我願意用我的道義力量來支援蔣介石先生的政府&rdo;,理由是&ldo;因為我們若不支援這個政府,還有什麼政府可以支援?如果這個政府垮了,我們到哪兒去?&rdo;(轉引自黃艾仁《胡適與中國名人》一書)但如果從胡適維護蔣介石政權的言行中,得出胡適對國民黨一往情深、對蔣介石無限熱愛的結論,那就大錯特錯了。對蔣介石和他所主宰的國民黨,胡適的失望常常遠遠大於希望、懷疑往往遠遠大於信任。對蔣介石,對國民黨,胡適內心深處談不上絲毫&ldo;熱愛&rdo;、&ldo;敬仰&rdo;、&ldo;祟拜&rdo;,相反,在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長期觀察和與之打交道的過程中,胡適不只一次地體驗到某種程度的絕望。那麼,胡適為何每在緊要關頭都明確地與蔣介石政府站在一起呢?這是基於他的這樣一種看法:蔣介石政府雖千不好萬不好,但這個政府是當時中國的客觀存在,也是中國人民不得不接受的既存事實;在當時的中國,如果把蔣介石政府從根本上推翻,那結局即便不會更糟,也決不會更好,而人民卻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維持住這個政府,在胡適看來有非同尋常的必要。但胡適的要維持住民國政府,與蔣介石的要維持住國民黨政權,卻又有著重大差別。如果說蔣介石在很大程度上將維持自己的統治作為目的,是為維持而維持,那胡適則純然是把維持民國政府作為最終將中國建成一個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國家的手段,換句話說,胡適是為了能最終從根本上改造蔣介石政府而先維持住這個政府的,因為在胡適看來,如果這個政府垮了,那就連可供改造的物件都沒有了,中國的自由民主程序就會大踏步地後退,就會走許多彎路,&ldo;若不支援這個政府,還有什麼政府可以支援?如果這個政府垮了,我們到哪兒去?&rdo;云云,都應該作如是觀。自從國民黨建立全國性的政權後,胡適對之就是維護與批判並存,道理也就在這裡。維護它是為了能批判它並一點一滴地改造它。批判,是維護的前提,如果不允許批判,那對之的維護也就毫無意義。在胡適看來,國民黨只要還允許對它做出批判,只要還能在某種程度上接受對它的批判,那中國就還有一步一步地走向自由民主的希望。胡適與國民黨政權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像是一個父親與雖極不爭氣但卻是唯一的兒子的關係。這個兒子雖很不長進,很不肯走正路,很沒有出息,但卻是唯一的兒子,舍此別無其他子女,因此,也就難以與他斷絕關係。非但斷絕不了關係,還只有把全部的希望,把老年的依靠,都寄託在他身上。當然,為了讓他能有所長進,能走上正路,能有些出息,這個父親就得不停地教育他、引導他、改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