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抉擇 (第2/2頁)
紅酒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火箭的控制更加精細可靠。
c級火箭技術是指5米直徑級火箭一級的回收技術,採用的是自帶腳架、垂直降落。
其包含了相當豐富的火箭回收時姿態資料庫,使自動控制系統能提前預判火箭的動作,使得及時調整姿態以免失控,整體可靠度達到97%。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內部代號h-1型太空梭技術指標。
當技術資料被解讀的那一刻,郭申就直呼撿到寶了。
太空梭最大的麻煩不是安全性,而是價格太貴。
單純飛一次的發射費用不貴,貴的是外面的隔熱瓦、陶瓷絕熱板。
它像一塊塊磚一樣貼在太空梭的外表,使得後者能以百噸重的機體穿越大氣而不被燒燬。
每一次飛行任務都要重新貼,數量更是幾萬塊之多,光是貼隔熱瓦的費用就能讓巔峰時期的老美都肉痛無比。
數量太多還導致安全隱患,脫落一塊就可能砸到整個火箭的某一部分,引發事故。
h1太空梭也有隔熱瓦,但它的隔熱瓦先進太多了。
面積更大、重量更輕、效能更好,整架飛機才用了幾百塊,和初始的太空梭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且根據設計可以重複使用至少三次,每次的發射成本又能降低不少。
整體設計也非常超前大膽,外形上將機翼與機身幾乎融為一體,讓機體也能產生升力,使得它看起來圓滾滾的就像沒有機翼一樣。
如果是外行,可能會懷疑這飛機壓根就不能飛。
內部空間也較傳統太空梭有所變化,人機工效更好,操縱性更好,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給人科幻大片裡未來的感覺。
資料裡還有配套的艙內宇航服,外表設計也十分簡約,比起現在各國的輕便許多。
林炬看了電腦畫的效果圖後恨不得馬上就讓它飛起來,甚至專門做了個小模型準備放在辦公室當擺件。
興奮了好一會兒,林炬才響起最後一個問題:這架太空梭雖然小,但也有足足20噸,用什麼火箭把它送上天?
系統工程師們當然有自己的解決方案,並且給出了兩種。
“老闆,如果穩重些,我們就直接全部用現有技術:
開發3.5米直徑箭體,裝四臺K120發動機,再捆綁兩枚現有的2.5米直徑助推器,分別搭載一臺K120發動機,起飛推力732噸,載荷係數約3%,近地軌道運力21.5噸,剛剛好給太空梭用。
如果捆綁四枚,那起飛推力就是976噸,近地軌道運力30噸。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唯一的技術難點只有3.5米直徑箭體,但這個直徑並不難,其餘沒有任何新技術,非常可靠,極度成熟。”
“那激進些的呢?”
“這……我更傾向於是遠期計劃。”安德羅夫接過話茬,拿出一張手繪的火箭圖紙。
“在K120的基礎上發展一款新發動機,將推力增加到150噸左右;開發5米直徑級箭體,搭載7臺新發動機,起飛推力1050噸,進度軌道運載能力約31噸。
並且這種構型可以實現火箭一級的回收利用,結構簡單,且具備cbc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