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樓船破吳 (第1/2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野心勃勃的司馬昭不僅篡殺了魏帝曹髦,更滅掉了蜀國,勢力如日中天。然而,他尚未來得及揮兵吳國,便因病逝世。其子司馬炎承繼了父親的晉王之位,他比父親更加果斷狠辣。短短數月間,他便廢黜了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魏國自此消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在洛陽登上帝位,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他追封父親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祖父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此時,吳國的皇帝是孫皓,孫權的孫子。他殘暴無道,荒淫奢侈,不僅大修宮殿、沉湎美色,還制定嚴酷的刑罰來欺壓百姓。大臣和百姓雖心懷怨恨,卻敢怒不敢言。在孫皓的揮霍下,吳國國力日漸衰微。
司馬炎登基後,首要之務便是滅吳。眼見吳國在孫皓的治理下民不聊生,司馬炎和大臣們認為攻吳的時機已成熟,遂發兵南下。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發起了對吳國的全面攻勢,精心佈局三路大軍,誓要一統華夏。他委任鎮南大將軍杜預領中央軍,首攻戰略重鎮江陵;而安東將軍王渾則擔綱東方戰線,自橫江地域(今安徽當塗一帶)對吳步步緊逼;益州刺史王濬則率水師順流東下,沿浩蕩長江直指吳國心臟——建業(今江蘇南京)。
王濬,以其深邃的智謀和前瞻視野,在未接到正式攻吳命令之前,便預見了司馬炎即將揮師南下的戰略意圖。為此,他在益州早早綢繆,吩咐工匠秘密打造特製戰艦,準備沿長江實施奇襲。這些戰艦的規模遠超常規,每艘竟能裝載兩千餘名戰士,船上不僅配備有城牆般的防護結構,還設有城樓,使它們在水上猶如移動的堡壘。城樓之上,哨兵得以居高臨下監視水域,而城牆則為士兵提供了一個能在水上展開攻防戰的堅實平臺。正因如此獨特設計,這些戰艦贏得了“樓船”的美譽,成為了王濬水軍的一大標誌。
在籌備這場秘密造船工程時,確保行動隱蔽是至關重要的,但大自然的偶然卻難以完全避免。即便王濬嚴令保密,木質船隻的建造過程中,微小的木屑仍隨水流悄然漂流,無意間洩露了天機。這些不起眼的木片順長江而下,直至匯聚在東吳境內,引起了一位敏銳觀察者的警覺——吾彥,一位細心的郡縣太守。
吾彥在持續的觀察中,逐漸意識到上游不斷出現的木屑並非自然現象所能解釋,而是某種大規模活動的間接證據。聯想到蜀漢覆滅,司馬炎新立晉朝,且自身所在的吳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吾彥心中警鈴大作。他深信,這些漂流而來的木屑,正是晉國暗中籌備戰船、蠢蠢欲動的訊號。
吾彥心急如焚,連忙將這一不祥之兆上報給吳國皇帝孫皓,期望能引起重視。然而,孫皓非但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警惕,反而嗤之以鼻,斥責吾彥杞人憂天,認為自己才是別人應當畏懼的物件,斷言晉國不敢輕舉妄動侵犯吳境。面對君主的輕蔑與誤解,吾彥雖內心頗不以為然,卻不敢公開辯駁,只好默默承受。
知君主無心防患,吾彥決定自行擔當,未雨綢繆。他緊急動員手下,在長江沿線險峻位置密佈粗大木樁,並以鐵鏈相連,構築水上長城,意圖阻斷任何可能的水上侵襲。更進一步,吾彥在湍急江水下暗設鋒利鐵錐,確保即使有船隻僥倖穿越木樁防線,也會被鐵錐撕裂,無法通行。一番周密佈置後,儘管朝廷態度冷漠,吾彥總算為自己管轄之地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心中的憂慮稍得緩解。
歷經數月激戰,杜預與王渾麾下的軍隊勢如破竹,連連攻克沿途城池,唯獨王濬所率的水軍在秭歸遭遇了前進的阻礙。吳國佈下的水下鐵鏈與尖銳鐵錐彷彿銅牆鐵壁,令龐大的樓船束手無策。面對這棘手的難題,王濬冥思苦索數日,終得一計。
他吩咐士兵制造大量木筏,並在木筏上放置穿戴盔甲、手持兵器的稻草人,模擬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