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霍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以為你剛剛說你們沒有肉食性動物。」有人提問。
「之後才是,我現在說的是非常早期的情況。」
「好的。」
「很好。所以肉食魚類上場,再度如你們所料,大自然立刻開始設法保護受害者。魚類已經演化出雙迴圈系統構造,因此在各方面都較為先進;牠們無意間發展出一套非常有效的防禦措施:兩套迴圈系統完全分離,第二套系統中的毒素濃度提高到致命的比例,牠們成了有毒生物。因為第二套系統與第一套系統完全分離,毒素不至於進入血管。當然了,毒素對牠們自己來說也有致命的效果。」
卡瑞贊不知怎地皺起眉。他和施羅因對上眼,示意她暫停。
「我不能說這真的稱得上保護機制。」卡瑞贊說,「被肉食性動物吃掉後才毒殺牠,這有什麼好處?那不是已經太遲了嗎?」
「如果一個個體不幸遇到還沒學到教訓的掠食者,當然就太遲了。」施羅因附和,「但是別忘了,說到個體,大自然承擔得起揮霍;重要的是留存整個物種。說到底,單一物種的存續有時端看某一種掠食者是否建立偏愛牠們的飲食習慣。然而在我剛剛描述的情況中,不可能出現像這樣的掠食者;如果出現有此趨勢的突變,一旦突變的掠食者追隨本能,試著吃掉有毒的物種,牠立刻會因此喪命。這種突變永遠不可能遺傳給後代,這樣的特性也就不可能在接下來的世代中得到強化。」
「還有一點。」一名太空部生物學家插話,「幼小動物傾向模仿親代的飲食……至少在地球是這樣。如果米涅娃也是同樣狀況,成功誕生的子代自然而然傾向承襲親代的習慣,避開有毒物種。一定會這樣發展,因為無論任何突變體,只要不避開有毒物種,首先就無法活到繁衍後代的時候。」
「例如在地球昆蟲身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狀況。」丹契科也加入討論,「有些物種會模仿黃蜂或蜜蜂的顏色,不過本身無害。其他動物會完全避開牠們‐這是相同原理。」
「好,很有道理。」卡瑞贊示意施羅因繼續。
「於是米涅娃的海洋生物發展出三大家族:肉食種、無毒非肉食種,但具備其他防禦機制、有毒非肉食種。後者的防禦機制最有效,因此得以在原先就相當先進、具優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牠們的抗寒力沒有受影響嗎?」有人問。
「沒有,牠們的第二迴圈系統持續發揮最初的作用。如我剛剛所說,唯一的不同只在於毒素濃度提高;第二迴圈系統與主迴圈系統分離。」
「瞭解。」
「很好。接下來,兩種非肉食動物也需要進食,因此牠們得為可得的食物而競爭‐也就是植物、某些基本無脊椎有機體、水生有機物質等等。但是米涅娃很冷,像這樣的東西並不多‐舉例來說,你們在地球找到的東西,我們就都沒有。有毒物種是非常有效率的競爭者,牠們逐漸成為絕對多數;無毒非肉食種則衰落。又因為無毒非肉食種是食肉動物的食物來源,食肉動物的數量與種類都隨著牠們的衰落而減少。最後,從這一切當中分隔出迥異的兩個族群,並從此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無毒物種遷入大洋底,遠離競爭,肉食性動物自然跟著牠們移動。這兩個族群演化為深海型態,終於找到了平衡並穩定下來。有毒物種獨自留在較淺的近岸水域 ,隨後再由牠們演化出陸地動物。」
「你的意思是,之後演化出來的所有陸地物種都繼承了具備兩個系統的基本型態?」丹契科深深入迷,「而且都有毒?」
「正是如此。」施羅因回道,「到了那個時候,這種特性已經成為牠們的基本結構中的關鍵部分‐就像是你們的諸多脊椎動物性狀,準確地傳遞給所有後代,實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