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新菱川 (第2/5頁)
林二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向執政介紹。”喬襄文招手指了指此時正好趕過來的一個年輕人並介紹道,“他叫王謀,表字進明,不知執政對於當年初去菱川書院的那次,所聽學子辯論《夢溪筆談》話題時還有印象?”
“哦?!”秦剛只是禮節性地點了點頭。
叫進明的這個年輕人此時畢恭畢敬地行了全禮:“學生見過主公!”
喬襄文繼續介紹道:“進明素來好雜學、喜兵事,不愛參加科舉諸事,對格致學一見傾心,不僅精於多門新課,更是在其後留在了書院,從《菱川格致學刊》的助編一直做到了主編。來到流求後,其他人都去了格致院與官學,他卻來尋我,說想辦一份《流求時報》!”
秦剛不由地再次多看了這名叫做王謀的年輕人幾眼。
王謀再次躬了躬身,朗聲說道:“學生遇主公於菱川書院倡導格物致知之學,喜不自勝。學生性鈍,不喜為官、不喜修技,惟願格致之學傳於天下,但卻發覺一旦走出書院,需對抗天下固化千年之認知,舉步維艱。然主公指點,以一‘格致學刊’,載大義、明內理、傳真知、引正途,可謂四兩撥得千斤,妙手化解難題,學生始識學刊之精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秦剛眉頭一動,並非只是因為聽了這王謀的溢美之辭,而是聽出了他頗為深刻的眼光看法。
“學生又知主公在京城時便辦有《東京時報》,初覺用意難揣,但後觀滄州新政、對遼戰略等諸多妙手頻出,方才頓悟這份報紙之奇效。後主公再去東南海事院,隨即便有《東南海事報》問世,他人只知主公當年巡閱南洋、所向披靡,學生卻是深諳這報紙在前後之潛移默化之莫大功效。又因來到流求之後,觀此地雖居東南海外,卻能獨臨覽四方大局,又觀天下之勢,學生便願東施效顰,想借書院之人財之力,創辦《流求時報》。”
喬襄文便道:“昔日菱川書院地處臨澤,四方條件受限,進明雖然對這報紙一事多有研究,但他所編的格致學刊中卻難以實踐。這次來到流求,聽其他謀劃,吾甚贊之,也覺這是新菱川書院最適合做的事情,尤其是宮右丞聽說此事之後,更是大力相助,便也成了此事!”
秦剛笑道:“原來,今天的新菱川便成了一家報館!”
“請主公、右丞、山長隨我來!”王謀便在前面帶路,指引眾人一起進了前面的院門。
秦剛曾讓李綱在京城與明州辦過報紙,熟悉這個時代裡的報館模樣,這裡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令他有點意外的是,這《流求時報》的規模不小:
光是他們走進的這一個院子裡,便就並列排有七八間屋子,每一間屋子裡都有近十人的樣子,都在各自忙著各自的事情,偶爾也會相關耳語幾句。秦剛他們走過,這裡的人除了其中像是主事者會起身略略行禮之外,大多數人都還只是各行其事,不為所動。看得出平時報館所定的規矩嚴謹。
秦剛伸首稍稍瞥了兩眼走進的這間房裡所編撰的稿件,有關於秦州最近的新政與法規的解讀,也有今年海商對於水果與糧食需求的看法分析。
又走了餘下幾間,發現他們的分工還是比較明確的,有的是專注於流求各地官府資訊,有的則是收集城裡的市井傳聞,有的介紹流求各地的風土人情,還有的會刊登讀者寄來的詩詞,甚至會加上像秦觀、陳師道這類大家的點評。看得出,《流求時報》的涉獵面極廣,其辦報風格,多有模仿《東京時報》。
再往後,隔有一道院牆,則就是刻版印製的地方。大宋原本就已經有了活版印刷,畢昇的泥活字實際已經傳播甚廣,但是它還是存在著精細度上的缺點。到了流求這裡,經過格致院那裡的努力,加上這裡金屬冶煉技術的提升,早就已經開始大量採用銅錫混合的金屬活字。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