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期間,國際航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公元一世紀,羅馬水手希帕努斯在印度洋上發現信風,從此歐洲商人打通了印度洋的航路,使印度洋上的交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變了過去大秦或埃及要依靠阿拉伯人才能與印度往來的局面。

外國商船往返於中國、南洋群島和印度之間,逐漸的增加。

《梁書·南海諸國傳》說:“晉代通中國者蓋鮮,故不載史官;及宋、齊至者有十餘國,始為之傳。自梁革運……航海歲至逾於前代矣。”成書於三世紀中葉的《魏略》,已知有“烏遲散城”了(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魏略·西戎傳》還註明大秦有海道通中國,即經印度支那半島海岸而至廣東。當時羅馬所需要的絲綢,完全依靠中國進口。

戴維遜在《古老非洲的再發現》一書說:“中國貨早在公元初的確運到了紅海和地中海,……還有中國、羅馬的交易。

不過,這些交易同大多數貿易一樣,其貨物要經過多次的駁運。”(參見張鐵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當時航行在南海的除中國船外,尚有波斯舶、天竺舶和扶南舶。這些船“大者長二十餘丈(四十六至五十米)、高出水三二丈(十一、十二多米高),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

不少的“外徼人(即外國人)隨舟大小,式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形長丈餘,織以為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吹,風后者,激而相射,亦並得風力,若急則隨宜增減之,邪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

至於扶南國,在範蔓為王時,早已“治作大船,窮漲海(即南海)。”《梁書·中天竺傳》亦記載其後王“範旃遣親人蘇物使其國(即中天竺國),……歷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

據《太平御覽》卷七百七十一引康泰《吳時外國傳》稱:“扶南國伐木為船,長者十二尋(二十二至二十四米),廣六尺,頭尾似魚,皆以鐵鑷露裝,大者載百人。人有長短橈及篙各一,從頭至尾,約有五十人至四十餘人,隨船大小,行則用長橈,坐則用短橈,水淺乃用篙,皆撐上應聲如一。”

可見當時國際上無論是造船技術或航海技術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船舶抵禦風浪的能力大大加強。

因此,船舶可以選擇較為快捷的線路直航廣州,廣州港的國際貿易也因此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西晉泰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大秦王遣使至中國,到達京城洛陽,是循海道由廣州登陸的。

《藝文類聚》卷八五《布部》晉殷巨《奇布賦及序》對此有記載:“惟泰康二年,安南將軍廣州牧騰候作鎮南方……大秦國奉獻踩,來經於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

這裡記載的“來經於州”,即廣州,說明隨著東南沿海的經濟開發,廣州又成為當時的市舶要衝了。

但是,西晉是一個極其短促的王朝,公元二八零年從晉武帝滅吳,重新統一中國開始,至公元三零零年八王之亂止,中間只經歷了還不到二十年的短智統一,又出現了十六國之亂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公元三一六年,西晉滅亡。三一七年,晉宗室司馬容被推戴為晉皇帝,在長江以南建立起東晉政權,以後又經歷宋、齊、梁、陳四朝的更選,史家稱為南北朝時代。

前後共二百七十二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戰亂中,黃河流域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下,經濟遭到很大的破壞,但長江以南卻加快了開發的步伐,而廣州港也在這一時期中,再次屹起,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中心。

分析廣州興起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南方自東晉政權建立以來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1959四合院,扭轉乾坤

1959四合院,扭轉乾坤

一致幽蘭
關於1959四合院,扭轉乾坤: ++++++++++四合院網文穿越到四九城,在南鑼鼓巷95號。李衛國一朝穿越,醒來以後發現出現在平行空間的世界裡。面對滿院子的禽獸怎麼辦?逃避是避不過去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服就開幹······新人開書,好看您留步,不好看您別罵我瞎寫,您瞎看,謝謝!
歷史 連載 16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