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水流速度下,考古隊員很難站穩,更不用說進行水下作業。
考古團隊反覆權衡之後,決定採用“圍堰發掘”的方式來進行考古發掘。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圍堰之後,便忙調動裝置抽乾發掘區內的江水。如此一來,水下考古變成了陸地考古,考古隊員不僅能站得穩,更能快速尋覓文物。
實際上,這種發掘方式早已有之,一般是利用砂石進行圍堰,在具體操作上,可借鑑水利設施的建設經驗,來規劃圍堰高度。
不過,它還從未用於大型專案,所以“張獻忠沉銀遺址”的考古團隊,使出這一招,也面臨著很多挑戰。
訊息一出,各方媒體都爭先報道,宣稱這是“國內首次利用圍堰,在內水水域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
車快開到考古所的時候,王逸少感慨叢生:“還是現代技術好啊!多學科協同科技考古,促成了多少成功案例!”
“對啊,考古學科能發展到什麼方向,能開闢到什麼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現代科技。”郭超仁應道。
進了考古所,郭超仁先去停車,王逸少則徑直上了電梯,來到辦公室。
此時已是晚八點,下班時間早過了,但王逸少想把開會資料整理一下,就讓郭超仁先送他回考古所。
辦公室的桌上,安靜地躺著一封來自瑞士的函件,用的是德語。
王逸少不太懂德語,便等著郭超仁來幫他讀函件。這小子語言能力強,在英語之外,還選修了德語、日語。
郭超仁上樓之後,被王逸少直接喊去拆函件。看完函件,郭超仁小結道:“瑞士要召開一個國際水下考古學研討會,邀請我們過去參會。”
“哦?什麼時候?”
“3月初。”
“只有20多天了。幾個人?什麼流程?”
“兩個,”郭超仁說,“在研討會上,會展示瑞士最新的技術,並邀請與會人員參與一次水底發掘實踐活動。”
“哎喲,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啊!”王逸少陷入沉思,“我們還非去不可!”
瑞士,是水下考古學的發祥地。19世紀中葉,瑞士湖居址科學考古發掘調查的成功,標誌水下考古學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