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馮墨,你去跟進一下有色金屬高汙染的新聞。”
主編辦公室裡,程致君坐在寬大舒適的座椅裡發號施令。
“好的!程主編!”馮墨乾脆利落地回應,恭恭敬敬地退出辦公室門,絲毫沒有猶豫。
等到門關之後,程致君才打了一杯手衝咖啡,開啟電腦文件,看起童嫿剛發過來的專題報道。
這篇報道,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一下“魚鰾膠”的知識和製作方法。看起來,頗下了一些功夫。
程致君也饒有興致地看起來……
“魚鰾膠是指經過加工處理後,製得的膠料。其主要成分,是生膠質、膠原蛋白、凝膠。因為人們一般使用成年的大黃魚魚鰾來製作,所以俗稱為‘黃魚膠’。
“和很多膠水不同,魚鰾膠具有可逆轉性,它在冷水中能夠吸水膨脹,在熱水中也能受熱溶化。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在傢俱、器皿的粘接之處塗上魚鰾膠,一旦需要拆解,只要讓鰾膠受熱,就能讓它溶化開。
“那麼,過去的匠人們是怎麼製作魚鰾膠的呢?簡單說來,要經過選、泡、蒸、砸、濾、熬、晾等工序。
“在原料準備階段,匠人們要選擇質地好的海生大黃魚的鰾。他們一般不選用河魚,因為河魚個頭小,鰾的黏性也不夠大。把原料備好後,要讓它自然乾透才能使用。
“古法制作,十分看重時令。魚鰾膠的製作,也是這樣。匠人們一般會在霜降之後熬製魚膠,因為到了這個時節,空氣就變得又冷又幹燥,有利於魚鰾膠的凝結和晾曬。反之,如果天氣太熱,魚鰾膠不容易凝結,不僅幹得慢,還容易發臭、發黴。
“製作魚鰾膠時,先要‘泡、蒸’。匠人們會把魚鰾泡在清水裡泡,直到它發軟之後,才用剪子把它剪成若干小塊,然後繼續泡發24小時。經過一天一夜的泡發,魚鰾就會變得通體發白,又爛又軟。此時,把魚鰾從水裡撈出,控幹水分放在盤子裡上籠去蒸,大概蒸四十分鐘左右。時間比較靈活,視情況而定。蒸到三十分鐘時,匠人們會取一塊魚鰾用牙咬,感覺糯軟、粘牙就可以取出來了。
“取出來之後,還要再‘泡’一次,才能泡透。在泡之前,要先剃掉魚鰾上的髒東西,浸入溫水中泡一天半到兩天,直到摸著魚鰾有一些黏度,同時裡面沒有硬芯,就可以收工了。
“下一道工序,叫‘砸’。這個時候,匠人們會把帶有黏度沒有硬芯的魚鰾取出,放在一個鐵盔裡,用錘子來砸魚鰾。如果魚鰾比較幹,還可以加入適量的開水。砸鰾的時候,要秉持一個基本原則:為了保證更高的出膠率,魚鰾要砸得越碎越好,所以砸鰾這個過程,會消耗匠人的大量體力,行業內也流傳著‘好漢子砸不了三兩鰾’的說法。
“其實,砸鰾也不只簡單的力氣活,還特別看重技巧和經驗。有經驗的匠人,會隨時觀察魚鰾漿的情況,即時兌入溫水,直到魚鰾漿能拉出線,才停下工作。
…………”
專題報道很長,程致君大概花了十分鐘才看完。內容很不錯,說是“文不加點”也不為過。
按理說,程致君應該要給專題報道過審,但是排版上……
程致君馬上給童嫿打電話,說他希望童嫿刪去六百到一千字,否則不好排版。
擔心童嫿多心,程致君又跟了一句解釋:“你這篇,我打算放在‘文藝版’,你知道的,這個板塊競爭激烈,文章很多,你要是一個字都不刪,豈不是把別人的位置佔了?到時候,他們會說我徇私。”
“哪個他們?”童嫿在電話那頭冷笑。昨晚熬夜寫稿,上午童嫿剛剛起床,還有點起床氣。
“同事唄。”程致君順口就說。
“扯吧!咦?不對,你為什麼給我放‘文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