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3/4頁)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者,在死後都升入天界為賢。
良者,又名散仙,多達數萬人,這些人都是有德行,在人間行善積德,積得功德分到達一萬分即可入得天界,享受天界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
魏延這樣設定天界的神靈,就是要堵住那些佔據輿論的儒家士子之口,你們總是“子不語鬼怪亂力神”,但你們敢否定你們的孔丘是文仙人嗎?你們敢否定我們的祖先盤古、華胥、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嗎?你們不敢否定,那你們只有接受的份了。
而且魏延祭出的神仙如盤古、華胥、伏羲、女媧、炎帝、黃帝、老子、孔子、呂尚以及其他諸家聖人,除了盤古、華胥有些虛無縹緲之外,其他都是真實存在過,人間大部分人都崇拜信仰的,道教、佛教及其其他教派胡亂編造出來的雜神拿出來根本無法與之比拼信仰力。
魏延否定了劉向編造的《列仙傳》,裡面的六十多個仙人,魏延只留下黃帝、老子、呂尚、范蠡等寥寥幾人為仙為聖,其他的全部放在賢人行列,魏延想要從中表達的理念是,只有積極入世,積極行善積德,才能在死後升入天界成賢良甚至能成為仙聖,指望不理俗務一心修道頂多只能成為賢者。
左慈、于吉將信將疑地問道:“將軍,聽你說先帝也入得天界,做新任的天帝,您怎麼沒有提及天帝?”
魏延非常認真地說道:“天界乃是四位天神所造,四位天神乃至高無上的存在,凡夫俗子即便在凡間做了再大功德,升入天界也只能做仙、聖、賢、良中的一種,不過只要一旦升入天界,就會永恆不滅,永享天福,但那些良者多了,亦多有紛爭,天界上的所有神、仙、聖、賢皆不願處理俗務,文仙孔丘便提議,人間界皇帝死後便升入天界為天帝,負責管轄那些良者的紛爭,天帝的位置不是永遠不變的,只要人間的皇帝一旦身故便升入天界做新任天帝,而前任天帝便投胎轉世去了。”
左慈、于吉又問道:“請問將軍,您可知,那些在人間碌碌無為的人死後又去了哪裡?那些在人間作惡多端的人死後去了哪裡?”
魏延指著地下,冷厲一笑道:“下面是陰間,所有功德分不夠一萬分的人們死後都會到達這裡。
陰間分有兩層,上面那層是地獄,那些在人間善惡相抵庸碌無為的人們死後便來到地獄,他們會為生前犯過的過錯受些懲罰,但懲罰完後便送去輪迴。
下面那層是煉獄,那些在人間做過大惡,惡貫滿盈無法寬恕的人們死後便被送入煉獄,他們會為生前犯下的惡而受懲罰,而且世世代代不得超生,一直在煉獄裡受苦,除非他們的子孫行善積德,功德大到能夠升入天界為聖賢,方能為他們的祖先解脫。”
左慈、于吉頜首贊同,因為在於吉自己編造的《太平清領書》裡,于吉曾說過:“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行善之人,則其在陰曹命簿無惡之辭,天見善,使神隨之,移其命籍,著長壽之曹,不僅長壽,而且蔭庇子孫,上善之人則能成神;行惡之人,死時則入惡曹地府判罪受罰,而後有改過自新之機。”
左慈、于吉又問道:“請問將軍,這陰間之入口,可在酆都?”
在酆都城有一座景色優美的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五福地,根據東漢的《列仙傳》和晉朝葛洪的《神仙傳》書中所言,在漢代,曾有王方平和陰長生等人,棄官到此跟隨張道陵修道,最後終得道成仙,昇天而去。後來,“王、陰”二仙人被訛傳為“陰王”,又誤作為“陰間之王”,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酆都,進而成為閻羅王所主宰的陰曹地府了。
另外一個層面,東漢末年五斗米教盛行於四川,而酆都在漢時屬於巴郡,是早期道教的重鎮之一,五斗米教因揉雜了許多巫術方面的東西而被稱為“鬼道”,並將道中的巫師稱為“鬼吏”。於是,這種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