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2/5頁)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便打道回府,特來請纓。
“真乃英雄所見略同!”李嚴和鄧芝兩人相視一笑,交接事宜。
李嚴擔負起築城重任,統御十餘萬軍民修築新城。
魏延跟他交代了一些要求:“首先,夯土用三合土。”
這裡重點強調一點,三合土絕對絕對不是砌磚用的粘合劑,而是一種夯土。
三國時期還沒有出現三合土,一直到東晉時期,才在普通夯土裡新增一定數量的沙和石灰,以此形成的三合土,比普通夯土更為堅實,達到刀錐不入的地步。
夯土兩邊包磚這個放在後面說。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混凝土,原因很簡單,目前水泥還沒出來,就是出來了,以這個時候的產量,頂多夠粘合磚石,根本不足以弄出城牆的主體,再說成本上也是問題。
李嚴一臉詫異:“主公,何為三合土?”
魏延讓人找來一些石灰、黃土、沙石,按照六三一的比例混在一起,然後摻入一點桐油,桐油主要是起黏合作用,相當於混凝土裡面的水泥漿。
把這些材料攪拌完了,然後堆在一個正方形的模子裡,再命人用木槌反覆地敲,要拍到表面光滑為止,這敲打動作十分關鍵,能起到凝結固化的作用。
敲敲打打小半個時辰後,一盒硬邦邦的幹沙石竟然敲出水來,變成一整塊黃黃的泥土。
魏延跟李嚴說道:“這種三合土,敲打次數越多,放置時間越久,也越堅固,你命人多做些大模子,往裡面按比例放石灰、黃土、沙石。敲打幾天,然後堆砌起來。”
多日後,這些三合土已經乾透,硬邦邦的,和石頭一樣,用鐵鍬拍打三合土表面,結果不碎,只留下一道道白色的劃痕。
魏延後來也試著弄了一些混凝土,跟三合土作比較。
三合土和混凝土在硬度上相比,剛開始混凝土要硬一點,混凝土一般3小時就能達到初凝,3天就能凝結;而三合土不一樣,早期只能透過人為拍打夯實,達到塑形和變硬的目的,但放置時間久了,石灰和黃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反應會石化,如果混凝土不加鋼筋的話,三合土的硬度、耐久性比混凝土強。
魏延還做了個實驗,拿起一把鐵錘,幾錘子掄下去,三合土卻沒有裂開,只留下一些凹陷;可同等力度下,沒有鋼筋的混凝土,已經被敲得四分五裂。
魏延明白,混凝土,沒有塑性,就是變形能力,一般一敲,就容易斷裂。
這也是那些城牆屹立千年而不倒,而現代很多建築幾十年就垮掉的一個原因。
隨後,魏延又提出一個關鍵的要求:“在夯土內外要包裹青磚,築成磚城。”
李嚴有些不解:“主公,我們修築的僅僅是一個新縣城,有必要做磚城嗎,現在很多郡城還是土城呢。”
魏延嚴肅地說道:“磚城更堅固耐久,風吹雨淋水浸泡都沒太大問題,如果想一勞永逸,日後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去修繕城牆,那就做成磚城,另外,磚城在防禦投石機、衝車等攻城器械上更有優勢。這是我們未來的根本,不可輕忽。”
李嚴領悟,不過他提出:“主公,三合夯土作為城牆的主體,要先行製作,先行修葺,如果張繡大軍來的早,至少有個土城擋一下。”
魏延點點頭:“好,在土城修築完了以後,再在兩邊包裹大青磚不遲!”
這個時候,作為粘合劑的水泥,應運而生。
原來修築磚城是有粘合劑的,是把一種草加水加溫成粘液,再配以適量的石灰、細沙,攪拌成混合漿而製成的,但是,它的承壓能力比水泥沙漿低。
魏延更傾向於把水泥發明出來。
但他上一世沒接觸過水泥生產,看歷史小說的時候,看到製作水泥的橋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