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夏令營(二) (第3/4頁)
雲心若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
果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蘇小鵬經歷過的“女人間的是非”,我也一樣跑不掉。看到為吃不吃零食而鬧彆扭,我簡直笑死了。想吃、有錢買就吃,不想吃或沒錢買就不吃,有什麼可爭執的。就像現在的奢侈品消費,有錢人買得起,幾萬的衣服、包包對他們來說就像幾百塊對普通人一樣,有消費能力就消費。沒錢的人想買,願意為了幾萬的品牌溢價勒緊褲腰帶吃幾個月的土,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讓他挨著好好吃土就好了,旁人有什麼必要激動得跳腳高喊:“超出支付能力的奢侈品消費是不理性的!”每個成年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默默地吃土,你有什麼立場去批評別人?除非他跳出來說:“吃土好苦啊!土好難吃啊!”你就丟給他一個字——“該!”
曾經,在勤儉至極的父母多年潛移默化的教育下,我被成功洗腦,認為一切追求享樂的行為都是可恥的,辛勞和吃苦才是光榮的。父母認為愛打扮穿得花枝招展的女孩是不正經的、把自己的優點和成績掛在嘴邊的人是自大浮誇的、愛吃零食的孩子是不乖的。我在繼承他們觀念的同時把這些觀念也推向了極致:吃零食不僅僅是吃的事,它被上升到道德層面,用於衡量一個人的品質。除了吃零食,一切消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被上升到評判個人品質的層面。可幾十年後的我卻變得愛吃零食了,不知道這算不算“物極必反”。如今,人均收入比幾十年前已大幅提高,鼓勵和刺激消費也成了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的一件好事,還有誰會說“消費是可恥的”呢?處於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社會層級,對一件事往往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而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事情非黑即白。
在中學嚴禁談戀愛的大環境下,很多女生為自證清白、矯枉過正,在男女生間建起了阻礙交流的“高牆”,和同班男生合影也自然成了禁忌。生活中,中學、大學官方禁止談戀愛,聽話的孩子們二十多歲畢業後,面臨就業和結婚的雙重壓力。就業有十幾年的學習和工作實習打基礎尚且困難重重,而婚姻在什麼時候給過我們感情培養和學習的視窗期?於是,有了大量剩男剩女和離婚率升高的雙重社會現象。“越禁止,就越有吸引力!”禁止無法阻攔不聽話的孩子們暗地裡偷偷摸摸早戀,反而加強了他們叛逆、“偷嚐禁果”的意願。沒有正規渠道對兩性健康知識正確的引導和經濟支援,不少人為了籌錢走上歧路,或偷或搶,或裸貸,或揹著父母到黑心醫院墮胎等等,“禁止”把年輕人越推越遠。
現在的我看來,“聽話”也並不是什麼褒義詞。以前,誇一個孩子,最常用到的詞就是“乖”、“聽話”。可仔細想想,乖和聽話的本質其實是“順從”、是閹割了獨立思想的傀儡。在戰爭年代,聽話的人缺乏反抗精神,在和平年代,聽話的人缺少破局的創新精神。老師和家長誇讚聽話的孩子,是為了便於管理。就像現在大多數傳統企業招聘中,聽話的庸人和桀驁的天才,企業大機率會選前者。前者大機率缺少些創造力,不適合創新型的崗位,但能較快地融入大組織。對於傳統企業、大組織企業而言,聽話、融洽地參與團隊協作發揮的作用往往比突出的個人能力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但往後幾十年,隨著AI人工智慧的發展,傳統行業中常規機械性工作會被優先替代,而新新行業會擠佔傳統行業的市場佔有率,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更具競爭實力和不可替代的。當父母的還要再用“聽話”去教育孩子成為易被替代的“機器”嗎?
至於陶然,孩子,你憑什麼覺得自己能改變一個消極落寞的人?別人憑什麼因你而改變?即使真的有所改變,你又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