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代地和邯鄲的矛盾 (第1/2頁)
夜語輕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按道理來說,代地人在獲得權利以後,是會加入到趙國體系當中,這對於趙國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
畢竟,代地獲得了權利,自然可以讓代地為趙國出人出力。
這也讓代地的人心,開始和邯鄲的人心結合在一起了。
趙國終於可以將邯鄲和代地的力量聯合起來,從而讓趙國的國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可是,因為趙國的另外一個問題,卻導致,邯鄲和代地之間的關係,不但沒有親密起來,反而還越來越疏遠。
這個問題,便是趙國自立國以來,便困擾著幾乎所有趙王的一個問題,
對於王位的爭奪,而發動的軍事政變。
趙國自立國以來,一直有一個傳統,那便是搞政變。
這主要是因為,趙國一直以來,對於繼承人的選擇。
在戰國時期,關於王位繼承人的選擇,其他國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選擇嫡長子作為王位繼承人。
但是,趙國的情況卻有一些不一樣,趙國的君王基本上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完全是憑自己的喜好。
自己喜歡哪個兒子,就立那個兒子為繼承人。
甚至,不是自己兒子也沒問題,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了,比如說,趙無恤,其便是立了自己的侄孫為繼承人,從而引發了內亂。
這種選擇繼承人的方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因為,選擇自己喜歡的繼承人,趙國君主經常會選擇年齡小的兒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這樣造成的問題是,那些年長的兒子,往往會不滿意自己老爹的選擇。
想,自己作為長子,為什麼不能繼承家業。
於是,往往在上一任趙王死後,甚至是死前,便會有不滿繼承人的王子發動軍事政變,自己競爭上崗。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沙丘之變。
那便是趙武靈王的兩個兒子,長子趙章和小兒子趙何之間發生的內亂,結果,趙章被殺,趙武靈王自己還被囚在沙丘行宮當中三個月,最後活活餓死。
可以說,趙國國君每一次換人,往往都會發生一次,甚至多次關於王位的軍事政變爭奪。
趙國十二代君王,總共發生了十一次軍事政變。
可以說,後世眾多王朝當中,能和趙國相比的,也只有以後皇子競爭上崗意識強烈的唐朝了。
儘管說,春秋戰國時期,為爭奪王位,各國發生的內亂不少,可像趙國這樣頻繁的,卻十分少見。
而每一次趙國發生政變,政變的某一方,基本都需要獲得外部軍事力量的支援,因為,當時邯鄲是趙國的政治中心。
因此,邯鄲的軍隊往往無法成為外來的軍事力量來源。
而代地的邊軍,在此時,便成為了外來軍事力量的最主要來源。
因為,代地邊軍一直以來,都是趙軍內亂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來源,所以,對於邯鄲的趙國統治階層來說,對於代地自然是喜歡不起來的。
畢竟,有人透過軍事手段政變成功,那麼,代地邊軍作為擁有從龍之功的一方勢力,必然會在趙國的政治體系當中,獲得更大的比重。
對於趙國的統治階層來說,代地的這種行為,就是和他們搶飯碗。
而趙王對於代地的人,同樣不會有多少喜歡。
畢竟,代地邊軍是最主要的軍事政變力量來源。
對於代地來說,不管發動政變的趙王是否成功,代地都討不到好。
失敗了,自不必說,作為趙王,一個地方的邊境軍隊,參加政變,那個王會不心存芥蒂。
可代地的特殊性,又導致趙王不可能真的把代地剔除出去。
而成功了,代地邊軍同樣不會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