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2/2頁)
泰拉石之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級自然會緊跟步伐。
杜書記選擇此方式,源於此前拜會省委王書記時,打通長松線的構想獲初步認可,但王書記也提醒他,專案立項需充分調研,減少不確定因素及雜音。於是,杜書記歸後便籌劃如何為長松線預熱,署名文章僅是第一步。接下來,他還計劃邀請省電視臺與《江南日報》記者,製作“仁清印象”專題節目,核心正是未來長松線沿線區域。
他欲使這些媒體精英親身感受仁清西北因交通閉塞帶來的困境,親眼見證長松線山區豐富資源被交通瓶頸扼制的現狀。一檔成功的節目,或將大大減少立項時的反對聲浪。
除輿論造勢外,他亦需與省裡其他領導溝通,爭取支援,至少不能引起公開反對,以免平添阻礙。這需要他八面玲瓏,因某些領導的支援與否,往往無關專案本身,而是基於個人是否受到足夠的尊重。若能給予足夠的尊重,他們助你一臂之力不過是舉手之勞;反之,則可能暗設障礙,尋常不過。
因此,地方官員即便得上級力挺,也切不可傲視非主官,否則即使面上風平浪靜,背後的小鞋和阻撓也會接踵而至。杜書記對此體會頗深,故在處理此類事務時尤為謹慎,諸如陪同徐明洋副省長出席奠基禮,皆因其背後關係網盤根錯節,不容小覷。
當然,與省級領導溝通之餘,與相關部門的疏通同樣關鍵。資源有限,分配上你多我少,下層唯有主動爭取。誰的觸角更長,誰便能吃飽喝足。
杜書記深刻理解這官場的棋局,每一步皆須謹慎,既要顧及省領導的複雜關係網,也要與省直機關密切溝通,為長松線專案鋪就一條堅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