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證軍隊輕便和自由地作戰來看,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如這種方法能取得這樣好的效果。這是因為,不管向哪個方向行軍,在最初三四個星期內給養通常是不會遇到困難的,而且到後來就可以依靠倉庫供給,因而在戰爭中採取這種給養方法可以獲得最充分的自由。當然,在這一方向上遇到的困難可能比在那一方向上遇到的困難大一些,這在考慮選擇方向時是會起一定作用的,但是,這種困難決不會大到根本不可能選用該方向的程度,因此對給養問題的考慮決不會起決定性作用。在這方面只有一種情況是例外,那就是在敵國退卻。在這種情況下,對給養來說會有許多不利的條件。軍隊連續運動時,通常不會專門停留下來徵糧,因而就沒有時間徵糧。在敵國退卻時,環境大多是很不利的,部隊不得不始終保持集中,通常根本不能分開舍營,或分為幾個縱隊在寬大的正面上退卻。軍隊同當地的關係是敵對的,只進行分派而沒有行政權力支援,是徵收不到糧食的。
最後,在這種時刻特別能夠引起當地居民的反抗和惡意。由於這一切,軍隊通常只能在建立好的交通線和退卻線上退卻。1812年,拿破崙始終只能沿著他進軍時的道路退卻,就是由於給養問題,假使他沿著任何其他道路退卻,失敗可能來得更早而且更為肯定。因此,甚至是法國的一些著作家在這一點上對他提出的一切責難,也都是極不合理的。
四、倉庫供給。這種給養方法,只有當它同十七世紀後三十年和十八世紀實行過的給養制度一樣時,才不同於前一種給養方法。這種制度今後還會再次出現嗎? 如果人們想到,在尼德蘭、萊茵河畔、上義大利、西里西亞以及在薩克森等這些地方,大量的軍隊在同一地點進行了七年、十年和十二年之久的戰爭,當然就很難想像還能用什麼別的方法籌集給養了。在這樣長的時期中,哪一個地區能夠始終作為雙方軍隊給養的主要來源而不完全枯竭,能夠不逐漸失去擔當這一任務的能力呢? 但是,這裡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是戰爭決定給養制度,還是給養制度決定戰爭呢y我們的回答是:只要戰爭所依靠的其他條件允許,開始是給養制度決定戰爭;但當這些條件不允許時,戰爭就反過來對給養制度發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就決定給養制度。
以就地徵糧這種制度為基礎的戰爭,比單純採用倉庫供給制度的戰爭有極大的優越性,相形之下,後一種戰爭好象是另一種樣子的工具了。因此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敢用後一種戰爭對抗前一種戰爭。即使一個愚昧無知的陸軍大臣,無視了這種關係的普遍的必然性,在戰爭開始時仍用舊的給養方法維持軍隊,統帥在現實中也會放棄這種方法,自然而然地採用徵收的方法。如果人們再考慮到,倉庫供給制度需要巨大的費用,必然會縮小軍備的規模,減少軍隊的人數( 因為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會是綽綽有餘的) ,那麼,除非交戰雙方透過外交途徑達成協議( 這只能看作是概念遊戲) ,這種給養制度是沒有可能實現的。
因此,今後的戰爭在開始時多半都要採用徵收的方法。
當然,這個或者那個政府也可能採用複雜的給養制度作為這種方法的補充,減輕地方的負擔等等,但我們在這裡不談這些,我們只想指出,政府能作的事情是不多的,因為在這樣的時刻,首先考慮的總是最迫切的需要,而複雜的給養制度並不屬於這種最迫切的需要之列。
但是,如果戰爭就其成果來說沒有象其性質所規定的那麼徹底,就其運動來說沒有象其性質所規定的那麼廣泛,那麼,採用徵收的方法將使軍隊所在地區的力量枯竭,以致只得被迫締結和約,或者,必須採取措施減輕地方負擔,由軍隊本身建立獨立的給養組織。拿破崙統率的法國軍隊在西班牙時就曾經不得不由軍隊本身攜帶給養。但是,最常見的還是被迫締結和約。在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