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結義 (第1/2頁)
馬山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武元忠聽完許森的解釋,就開始腦補起來。心想許森是把自己作為庶子在許家的處境代入進去,把自己當成了季漢。
好奇道:“就像《世說新語》這樣子的筆記小說嗎?有機會也讓我拜讀一下。”
武元忠所說的《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的筆記小說,記載了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
許森點頭道:“確實和《世說新語》差不多,只是我筆記裡的人物,都是季漢名臣,從黃巾之亂開始,寫到關雲長水淹七軍為止。”
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許森的前世看過很多遍了,經典臺詞基本上都能信手拈來。
但是除了第一次以外,後來每次重溫,看完水淹七軍這一集,就果斷叉掉右上角。
敗走麥城、白帝城託孤、秋風五丈原這些太賺眼淚了,悲劇不能看。
雖說他不可能把前半部《三國演義》完整背下來,但把其中經典情節提取出來像《世說新語》裡的短篇小說那樣還是沒有問題的。
“志元兄要是感興趣的話,我倒是可以跟你講幾個故事,反正是我自己寫的,都在腦子裡裝著呢。”坐在船上等著酒溫的時間也是無聊,許森說道。
“如此甚好!”
許森隨即將手中的酒盅往桌上敲了敲,講述道:“古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之際,五霸爭雄,戰國之時,七雄並立……”
經典的開場白說完,便開始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正講著起勁的時候,忽然一個清脆的聲音打斷了許森的說書。
“書上都說關張皆是萬人敵,沒想到一個是販棗出身,一個是屠夫,真是時勢造英雄。若非黃巾之亂,關張二人恐至死都是販夫走卒。”
許森轉頭看去,原來剛才還在跳房子的那群人早已停下來,正津津有味地聽他講故事。
剛才的聲音正出自武二孃之口。
武元忠笑道:“《蜀書》裡並沒有記載關張的出身,這應該是三郎的演義。”
許森點頭道:“沒錯。只是關張二人確實出身寒末,我為了講好故事,故而將他們的早年經歷做了一點具象化處理。”
趁著難得的停頓,許森喝口酒解一下渴,又道:“時勢造英雄,二孃說的很對。曾經有個長者這麼說過,‘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就比如武世叔和家父,如果不是煬帝無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他們終其一生最多也只可能成為一方豪商,而不能像現在這樣服紫配魚,居廟堂之高。”
武二孃連連點頭,順勢又給許森盅裡倒滿了酒。
許森繼續講劉備化解了關張之間的干戈後,三人情投意合,在張飛的莊後桃園祭告天地,義結金蘭。
講到深情處,前世電視劇裡的情節在他腦海裡越來越清晰,此時的許森也已經有了幾分醉意,放飛自我道:“我這裡還有一曲山歌,唱予諸位聽,獻醜了。”
然後拿起筷子敲著酒盅,唱起了《三國演義》的插曲《這一拜》。
“長矛在手,刀劍生輝,看我弟兄,迎著烽煙大步來。”
聽完最後一句,武元忠大為感動,撫掌讚道:“我少年即讀《蜀書》,書中寥寥數語,只說先主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被三郎這麼一演義,我彷彿看到了三個活生生的大英雄。”
“三郎,你我雖只相識一年,但卻情投意合,更有同生共死之經歷,不若也效劉關張故事,在這滾滾大江的見證下,結為金蘭兄弟。”
許森當然願意。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