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反掃蕩之一-家族勢力 (第2/12頁)
夕陽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警衛連防守就行,我要求隨連隊行動。”
蘇陽說:“行,大隊長就帶偵察連行動。”
這樣大的行動方針就確定了,接著給各連劃定了行動區域,主要目的是儲存實力,保護各個村鎮及鄉親們,具體行動範圍根據鬼子的行動靈活確定。
接著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蘇陽通報了敵情和縣大隊的部署,講了可能遇到的情況和應對原則,在儲存實力,保護鄉親們的前提下,抓住有利戰機快準狠的打擊敵人。要求牢牢記住軍區通知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十六字作戰方針,能打就打,打了就跑,絕不戀戰。特別強調了別動隊不要見個小兵就殺,而暴露自己,要針對主要目標和重要目標。
趙志剛宣佈了各連的行動區域,後勤保障,要求製作攜帶半個月的乾糧和後續保障的方法。
最後李梅講了話,主要是鼓勁打氣,強調紀律,特別強調了縣大隊是一支新的部隊,沒有應對大戰的經驗,同時這次大戰又是一次鍛鍊的好機會,希望各連隊在行動中既謹慎又大膽,把握時機,堅決果斷,粉碎敵人掃蕩,都能完好的回來。
會議結束後,各連立刻展開行動,兩個小時後離開了駐地。
鬼子以各交通線為軸心,以中隊為單位配以大量偽軍、部分皇協軍、保安團等漢奸武裝,每個單位五百多人,間隔十幾公里,在方圓幾萬平方公里,覆蓋十多個縣展開掃蕩,清剿。
一時間這片土地成為煉獄,槍炮聲廝殺聲響徹山野,就在陽城縣這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入一萬多日偽軍,以陽城公路為軸心,以各個鄉鎮為支點,幾乎每個村莊都被踐踏了一遍,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最先接敵的是二營七連。他們劃定的區域是田家灣鎮、黃家屯東北部,商埠縣肖家鎮結合的一片區域。經過半天又一整夜的急行軍,在第二天天亮時分,抵達一個叫岔口的村子。
這裡是陽城公路以東的一條主要公路,叫響馬路,早先主要是以騾馬駝隊行走,後來路越來越寬,馬車也可以行走了。而且響馬路由南到北,經田家灣鎮,到岔口村便一分為二。西響馬路是一條季河,雨季下雨時有幾天洪水,經肖家鎮與陽城公路交叉透過,到長丘縣去了。東響馬路隨響馬河起伏交叉,經商埠縣東部,繞到長澤縣去了。
岔口村屬於田家灣地界,因地理而得名,同時因處於商道的交叉口,時常有商人歇腳囤貨而比較富足。這裡川地不如齊家川,水澆地也少,人口只有一千七百多人。不同的是村子主要是姓朱的人,佔了百分之八十多,家族觀念濃郁,家族組織也比較嚴密,與外界打交道,必須透過族長才行。
二營七連到岔口時,村口竟有揹著刀的人阻攔,經族長同意,部隊長官可以進村與族長商談,其他人在村外等著。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還是連長留下,指導員李有國帶著一名警衛進了村。
岔口村主要坐西北朝東南,房子比較集中的建在一片西北高,東南低的緩坡地上,東響馬路穿村而過,形成了村街。響馬河離村街大約幾百米,從東北而來,拐了一個大灣,向東南緩緩流過。過了河對面一百多米有一個小山包,高有二十幾米,上面有稀疏的荒草,底下是石頭。村西頭乾涸的河對岸離有二三百米也有幾個小山包。村子正對著的響馬河南段兩邊都是莊稼地,不是很平整,種的有地瓜,落花生,玉米各種穀物及豆類。
部隊就在河灣處的響馬路南段停留,本打算進村補給開水,暫時休息。並藉機宣傳政策,組建村委會、民兵連,進行堅壁清野,組織鄉親轉移。結果被擋在村外。連隊人困馬乏的,好多戰士坐下就睡著了。
連長黃韜看了下表,指導員已經進村一刻鐘了,沒有任何反應,進村的希望不大。他警覺的大喊:“下河補充水,飲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