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 文化差異 (第1/2頁)
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至點了三嫩,外加一個豬血湯,才對麥小苗介紹道:“橋頭不是真正的橋頭,而是鹽州市的一個鎮,鎮上有一姓謝的人家,以製作美食出名,從第一代謝取義老人傳到這個店,已經是第四代了,他們最拿手的三道菜分別是炒豬肝、炒腰花、炒肚頭,很受大家歡迎,被譽為‘橋頭三嫩’。”
店面很小,周至在這邊介紹,大師傅在那邊炒菜都聽得見。麥小苗看服務員從熱水盆裡摸出個大盤子,抓了一把生豌豆尖放在盤子裡,不由得有些驚訝:“那是生的吧”
“是的,馬上就會有菜壓上去,菜的熱量會把豌豆尖給燙熟。”
說話間大師傅就開始出菜了,大鍋燒到很熱,下大量菜油,下腰花的同時下入鹽、豆瓣醬、碎泡海椒、碎幹辣椒、花椒、姜粒、蒜粒,劃散後下大蔥、韭黃,最後烹入水芡,從腰花下鍋到出菜,時間一共也就十來秒鐘。
“來來來,這個菜要趁熱吃。”周至趕緊招呼麥小苗:“先從小塊兒的吃起,大塊兒的心子現在還沒完全熟,在我們吃小塊兒的時候,大塊兒其實還在持續加熱的過程中,就好像下面的豌豆尖一樣,這裡頭有個說法,叫做‘鍋裡半生桌上熟’。”
“好吃好吃!”麥小苗點頭:“腰花是什麼部位啊”
“是腎臟。”
“這麼漂亮,不像。”
“這叫刀工,中國光處理腰花的花刀刀工都不下六七種,種花刀叫做鳳尾花刀,由三條連在一起的花刀穗組成的,除了美觀,也幫助口感。”
說話間另外兩道菜也上來了,一道是豬肝,一道是肚頭。
豬肝周至也炒得不錯,麥小苗吃過好幾次了,倒是不覺得多神奇,不過肚頭就很少吃到了,嚐了一口:“這裡的肚頭好像有烹白酒。”
“是的呢。”周至嚐了一筷子:“這肚頭太脆嫩了,好吃。”
“好像你很少做這道菜”
“這菜對火候的要求太高了,而且它容錯率還很低,稍微一過火,肚頭就會變得綿韌。”周至對朝這邊看過來的大師傅拱手笑道:“有些大廚會在碼味的時候加入一些蘇打,剛剛看師傅操作沒有加,純靠火候到位炒成這樣的,漂亮得很。”
大師傅也沒多話,現在灶頭上忙得很,只對周至點了點頭。
其實“橋頭三嫩”的烹飪方法和調料全都完全一樣,就是川菜中急火快攻菜到了極致的典型,特點就是重油,重味,大急火,迅速一鍋成菜。
見到麥小苗就著米飯吃得開心,連周至都感慨:“小苗你好像特別喜歡鮮辣口味哈真是佩服你的好腸胃。”
鮮辣就是在菜品中加入大量的新鮮辣椒,把菜品的辣味變得比較複合,這也是鹽幫菜的特色,周至從外地回到老家,往往都要先適應一兩天,然而麥小苗好像不用,天生的饕餮腸胃,還特別喜歡這一口。
麥小苗點點頭:“這裡好吃的東西太多了,跟米國就是兩個世界。”
這時候豬血湯也端上來了,服務員在湯裡放上大勺子:“師父說你們外地過來還知曉橋頭三嫩的出處,還知道怎麼吃,是行家,這盆豬血湯是送你們的,不收錢。”
周至趕緊表達感謝:“的確是慕名而來,也的確是名不虛傳,尤其是肚頭的火色取得太精到了,佩服佩服。”
“師父從小就炒這幾個菜,到現在都三十幾年了,當然要比一般師傅強。”服務員笑道:“二位慢用。”
“可惜開著車來的,喝不得酒,只能下飯了。”周至對麥小苗笑道:“吃!”
鹽都的特色美食除了橋頭三嫩,還有牛肉和兔子。
吃飽飯出來,周至有帶著麥小苗去買別的。
牛曾經是這裡鹽井的動力源,每年損耗極多,也就早就了這裡吃牛肉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