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沸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得有一篇課文裡有這樣的一段對話:“爺爺,山那邊是什麼”“是山”,那山那邊的那邊呢”;還是山……雖然我所到的地方交通還是相對便利的,可與那那一望無際的平原相比,這裡也算是大山深處了。如果說以前對“窮山溝”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的話,這次算是知道,這裡依山傍水並沒有什麼不妥。
山水的阻隔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這裡始終保留著濃濃的傳統習俗。這就不得不提起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有史為證“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併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期內移民的分佈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由此看來南方人大多是由於魏晉時期北方戰亂不得不逃難而背井離鄉,在這裡紮根,與此同時,他們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可是時至今日,北方的文明早已被所謂的“先進”而替代,甚至想捕捉一些傳統的影子都很難,剩下的也只有些修葺一新的“文物古蹟”,而這裡似乎依舊還能還歷史一個真面目。掃墓、祭祖、家中設祖先排位、刻碑(有些門樓壁上有石刻,記錄著本族祖先的來歷或置放記錄本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碑文)……這些雖然會有人質疑是封建迷信活動,但是它的歷史功績也不容忽視。就拿掃墓來說吧,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嬰兒,不管是同姓同村祭掃,還是同鎮同縣公祭,不能不說他們對祖先的敬重,更不能否定他們這樣做也是對傳統習俗的繼承。與此同時家族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聽當地一位叔叔介紹:“不管在什麼地方,做多大的官,清明節都回來祭祖,就連縣太爺也不例外”,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壯家人的熱情好客、質樸勤勞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語言不通,甚至普通話聽起來也很吃力,但是他們流露出對我這個“外鄉人”的關照使我深有感觸,此乃“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並且質樸的少有花言巧語,比起在城市裡受到的“靚仔”、“帥哥”的虛偽和討好的話,真是“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現在也似乎真正理解陶淵明“守拙歸原田”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率性和自然的傑作。自此他也開啟的中國隱士文化,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成為“烏托邦”的始祖。
當然在吃的方面更為講究了,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五色糯米飯了。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傳統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或清明節時節,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也是壯家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而關於五色糯米飯的;來歷的傳說很多,在這裡介紹一種:
傳說,有位才智超群的壯人韋特桂,在土皇帝手下為臣。一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親往壯鄉視察,用計使皇帝免去皇糧。土皇帝后來發覺上了當,把特桂視為眼中釘,下令捉拿他歸案。壯鄉百姓聞知,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著,就放火燒山,那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在一棵大楓樹洞裡找到特桂屍體,含淚把他葬在楓樹旁。以後的每年三月三,壯人就用楓葉等植物顏汁把糯米染成紅、黃、紫、黑等色,蒸熟後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製作的過程也非常講究,都是從純天然植物上提取色素,五色糯米飯五彩繽紛,鮮豔誘人;天然色素對人體有益無害,各有清香,別有風味。我算是大飽口福了,真是過把癮。
有山、有水、有人家,“山水相連”、“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