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30餘年歷史,彈指一揮間。我無法想象當時父輩們搞的那些在田埂邊、倉庫內的“小打小鬧”竟然為日後的蘇州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鋪設了快速軌道,併成就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蘇南模式”。
老同志所介紹的蘇南鄉鎮企業先行者之一、原屬蘇州地區的江陰縣華西村老支書吳仁寶當年是怎麼搞社辦小企業的呢·又專門搞些什麼東西呢·2005年,我採訪吳仁寶,他站在如今一年已經可以為他的華西村創造幾百個億產值的“華鋼”基地上,笑呵呵地對我說:“那時我們華西村有一個‘小五金’廠,說廠其實也就是用大隊倉庫的幾間空房子,那麼十幾人在裡面敲敲打打。白天要關著門幹,晚上要點著煤油燈幹,因為那時不能讓人看到,看到了就得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給割了,所以我們經常只能停停關關、關關停停地幹。上面來檢查我們就門一關,工人們回到自己的生產隊幹農活去了;等檢查的人走了,再回到廠裡敲敲打打起來。所謂‘小五金’,就是給農民們做些生產用具和生活日用品,可就是這個‘小五金’廠,它成就了我們華西村的發展。當時‘小五金’廠一年能有幾十萬元的利潤,我們靠它慢慢地壯大了集體經濟,一直到後來辦大廠,辦鋼廠,辦外貿公司,現在我們華西村一年可實現四五百億工業經濟產值和近三十億的財政收入,起家靠的就是當年的那個‘小五金’廠。”
1983年*同志到蘇州時,江蘇省負責人向他介紹蘇州在1976年至1982年間實現了翻一番,而這主要靠的是社隊企業經濟。
有個事實須說明:蘇州社隊企業或者後來叫做鄉鎮企業經濟的發展,早於改革開放的1978年,是因為蘇州人民在計劃經濟時代早已對封閉式的統得過死的經濟形式厭倦了,他們一直在尋求新的生活和發展模式。這個時候,他們透過創辦社隊企業(鄉鎮企業)獲得了出路,也獲得了希望,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社辦企業之風彷彿在一夜之間席捲蘇南大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2)
在這階段的蘇州,有一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一個縣的領導幹部,他的嗓門和他那為了辦企業而發出的咄咄逼人的口號讓人激動、讓人敬畏!
他就是高德正,時任沙洲縣委書記。“我記得那是1979年,在縣裡召開的學‘兩橋’(指歐橋和塘橋)爭富裕的‘三幹會’上,高書記高著嗓門,他從頭到尾講的是解放思想、大膽冒尖的話題,直把與會幹部鼓動得個個心花怒放。而原先好多幹部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一回,港口鄉里開大會,我請人在主席臺兩旁寫了兩條大紅豎聯:‘聚精會神想富,理直氣壯抓錢’。那些村幹部一踏進會場,就懵了,有人驚叫起來:‘哎喲,誰寫錯了!’高書記作報告,時常揮動手臂,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尤其是他那富有思辨性、形象性和強有力的鼓動性語言,諸如‘政策一落實,小布衫全出溼’、‘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小雞吃米,粒粒下肚’、‘社隊工業不姓資,治窮致富才姓社’、‘時候已到,只欠東風’等等,至今仍縈繞在我們耳際,激勵我們去開拓新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沙洲人的思想開化,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其後沙洲出落得如此秀美,思想解放是第一篇。”
“解放思想,使人們在貧乏的心田上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在荒蕪的沙灘上看到了綠意。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請進姓‘工’的財神爺,大批青壯勞力走出田埂,登上了發展鄉鎮企業的歷史舞臺,主演了一幕幕既悲壯又激昂的活劇。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沙洲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而偉大的歷史性鉅變,沙洲農民的生活開始富裕、美滿、幸福起來。沙洲人有點神氣活現了。”一位“老沙洲人